Abstract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零 绪论 | 第10-21页 |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词典及相关专著对“V 来”及相关结构的收录与释义 | 第12-13页 |
·“V 来”中“来”的研究 | 第13-15页 |
·关于“V 来”的先行研究 | 第15-19页 |
·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突破及创新 | 第19页 |
·拟采用的理论、方法、语料来源 | 第19-21页 |
·本文主要运用的理论、方法 | 第19-20页 |
·本文的主要语料来源 | 第20-21页 |
第一章 “V 来”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 第21-61页 |
·实义词到功能词衍化:“V 来”中“来”的来源及归属 | 第22-28页 |
·“来”的词典释义 | 第22-24页 |
·“V 来”中“来”的语法化 | 第24-28页 |
·“看来”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 第28-40页 |
·“看来”的释义及成词理据 | 第28-31页 |
·从分立到成词:“看来”的词汇化 | 第31-34页 |
·由实到虚的衍化:“看来2”的语法化 | 第34-38页 |
·衍化后的发展:“看来”组合形式的扩充 | 第38-40页 |
·“算来”、“想来”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 第40-50页 |
·“算来”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 第40-42页 |
·“想来”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 第42-49页 |
·评注性副词“想来”与“算来”的竞争 | 第49-50页 |
·“说来”、“讲来”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 第50-58页 |
·“说来”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 第51-55页 |
·“讲来”的衍化过程 | 第55-57页 |
·“讲来”成词衍化的特殊性 | 第57-58页 |
·“听来”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 第58-60页 |
·听觉义动词“听来1”的成词 | 第58页 |
·“听来2”的形成及虚化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二章 “V 来”成词及虚化的动因机制及其新变化 | 第61-81页 |
·“V 来”词汇化动因机制分析 | 第61-67页 |
·“V 来”成词动因 | 第61-64页 |
·“V 来”成词特点和机制 | 第64-67页 |
·“V 来”语法化动因机制分析 | 第67-72页 |
·准助词“V 来”形成的动因与机制 | 第67-69页 |
·评注性副词“V 来”形成的认知机制 | 第69-72页 |
·评注性副词“V 来”的表现及新发展 | 第72-77页 |
·评注性副词“V 来”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 | 第72-74页 |
·评注性副词“V 来”进一步发展 | 第74-76页 |
·“V 来”虚化等级序列 | 第76-77页 |
·“V 来”与“V 起来”的比较 | 第77-80页 |
·“V 来”与“V 起来”历时溯源 | 第77-78页 |
·“V 来”与“V 起来”共时差异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三章 现代汉语中介词框架“P+X+V 来”考察 | 第81-98页 |
·“P+X+V 来”框架的内部构成 | 第81-89页 |
·“P+X+V 来”中 P 的范围 | 第81-83页 |
·X 的构成 | 第83-85页 |
·“P+X+V 来”中的“V 来”隐现机制 | 第85-89页 |
·“P+X+V 来”的句法特征与功能分布 | 第89-93页 |
·“P+X+V 来”位于句首 | 第89-91页 |
·“P+X+V 来”位于句中 | 第91-92页 |
·“P+X+V 来”位于句末 | 第92-93页 |
·“P+X+V 来”与“P+X+来 V”的比较 | 第93-96页 |
·“V 来”与“来 V”的句法特征 | 第93-94页 |
·“V 来”与“来 V”的语义特征 | 第94-95页 |
·“V 来”与“来 V”的语用特征 | 第95-96页 |
·本章小节 | 第96-98页 |
第四章 “V 来”语用语篇功能分析 | 第98-113页 |
·“V 来”的语用功能 | 第98-103页 |
·“V 来”的传信功能 | 第98-100页 |
·“V 来”的话题标记功能 | 第100-103页 |
·“V 来”的语篇功能 | 第103-111页 |
·篇章衔接 | 第103-108页 |
·管界功能 | 第108-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结语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
后记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