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7页 |
| ·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 ·根本原因:儿童对童话的喜爱 | 第11-12页 |
| ·内在动力:我对童话及其独特教育价值的浓浓兴趣 | 第12页 |
| ·主要原因:幼儿教育中童话精神的缺失 | 第12页 |
| ·直接原因:幼儿教师的童话观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 ·视域与教育视域 | 第13-14页 |
| ·童话观 | 第14-15页 |
|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 ·对童话本质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对童话在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的研究 | 第16-19页 |
| ·对基于童话的儿童教育的研究 | 第19-21页 |
| ·对教师的童话认识与观念的调查研究 | 第21-22页 |
| ·“我”的叙事研究经历 | 第22-25页 |
| ·研究方法的确定 | 第22-23页 |
|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3-24页 |
| ·收集材料的方法及主题的浮现 | 第24-25页 |
| ·研究结果的检测手段 | 第25页 |
|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 ·理论意义 | 第25-26页 |
| ·实践意义 | 第26-27页 |
| 第2章 教育视域中对童话的剖析与多元透视 | 第27-45页 |
| ·童话“寻根记” | 第27-33页 |
| ·从民俗到心理探寻童话的根源 | 第27-30页 |
| ·童话概念探源 | 第30-33页 |
| ·教育视域中对童话的多元透视 | 第33-45页 |
| ·童话寓含着人类深刻的哲学追问与美好愿望 | 第33-34页 |
| ·童话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情感和信息的载体 | 第34-35页 |
| ·童话是用幻想构筑的引人入胜的“奇境” | 第35-37页 |
| ·童话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与审美标准是游戏精神 | 第37-39页 |
| ·童话切合了儿童万物有灵的认知思维特点 | 第39-40页 |
| ·童话是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储藏库 | 第40-43页 |
| ·童话在教育过程中是作为教育环境的媒介 | 第43-45页 |
| 第3章 童心未泯的“老顽童”——G老师的故事 | 第45-65页 |
| ·G老师的生活经历 | 第45-50页 |
| ·游戏童年:有小人书陪伴 | 第45-46页 |
| ·中学时代:以“学习”为主 | 第46-47页 |
| ·大学与研究生时代:“书”与“师”打开了新视野 | 第47-49页 |
| ·幼教工作经历:实践是学习的新起点 | 第49-50页 |
| ·教育情境中的G老师 | 第50-61页 |
| ·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让神奇和幻想为教育引路 | 第50-56页 |
| ·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与主体性:让幼儿在童话情景中体验 | 第56-59页 |
| ·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幼儿就生活在童话世界中 | 第59-61页 |
| ·G老师“说”童话 | 第61-63页 |
| ·小学时读着童话,却不知是童话 | 第61页 |
| ·拟人、幻想的作品都叫童话? | 第61-62页 |
| ·儿童可以创造童话 | 第62-63页 |
| ·其他人的声音 | 第63-65页 |
| 第4章 理解G老师的童话观 | 第65-77页 |
| ·G老师童话观的内容解读 | 第65-67页 |
| ·G老师对童话基本内涵的理解 | 第65-66页 |
| ·G老师对童话教育价值的观点 | 第66-67页 |
| ·G老师对童话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方式的观点 | 第67页 |
| ·G老师童话观的特征分析 | 第67-70页 |
| ·个体性 | 第67-68页 |
| ·实践性 | 第68页 |
| ·隐含性 | 第68-69页 |
| ·动态性 | 第69页 |
| ·相对稳定性 | 第69-70页 |
| ·G老师童话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0-73页 |
| ·对个人生活经历的感受与反思 | 第70-71页 |
| ·各种观念 | 第71-72页 |
| ·学科与专业背景 | 第72-73页 |
| ·童话理论知识 | 第73页 |
| ·幼儿园相关的学习机会 | 第73页 |
| ·幼儿教师童话观的更新与提升 | 第73-77页 |
| ·个体方面 | 第74页 |
| ·教师教育方面 | 第74-77页 |
|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 第77-81页 |
| ·略慰人心的创新之处 | 第77-78页 |
| ·研究对象——幼儿教师 | 第77页 |
| ·研究内容——童话观 | 第77页 |
| ·研究方法——叙事研究 | 第77-78页 |
| ·研究视角——多学科 | 第78页 |
| ·值得反思的不足之处 | 第78-79页 |
| ·研究效度问题存在争议 | 第78页 |
| ·分析材料的方式可能欠妥 | 第78-79页 |
| ·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 致谢 | 第89-9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