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思考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 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 | 第9-10页 |
2. 教师评价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 | 第10-12页 |
(三) 研究价值 | 第12页 |
1. 理论价值 | 第12页 |
2. 实践价值 | 第12页 |
一、平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 第12-17页 |
(一) 平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内涵解析 | 第12-14页 |
(二) 平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特征分析 | 第14-17页 |
1. 评价目的:激励性、引导性 | 第14-15页 |
2. 评价内容:详实化、多维化 | 第15-16页 |
3. 评价方法:灵动化、多样化 | 第16页 |
4. 评价标准:全员性、差异性 | 第16-17页 |
5. 评价结果:有效性、服务性 | 第17页 |
二、平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多维理论支撑 | 第17-20页 |
(一) 传统儒家思想 | 第17-18页 |
(二) 现代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三) 需要层次理论 | 第19-20页 |
(四) 教师集体思想 | 第20页 |
三、平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20-26页 |
(一) 平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必要性 | 第20-23页 |
1. 应对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对科学评价体系的诉求 | 第20-21页 |
2. 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优质教师评价体系的渴求 | 第21-22页 |
3. 实现优化学校管理对效用教师评价体系的需求 | 第22-23页 |
(二) 平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意义 | 第23-26页 |
1.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所需学校软环境的建设 | 第23-24页 |
2.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双赢共进 | 第24-25页 |
3. 有利于奖惩性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有机融合 | 第25-26页 |
四、平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 | 第26-30页 |
(一) 因校制宜、以师为本的原则 | 第26-27页 |
(二) 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 第27-28页 |
(三) 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 第28-29页 |
(四) 可行、可改、可鉴的原则 | 第29页 |
(五) 平行、可持续的原则 | 第29-30页 |
五、有关平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建议 | 第30-39页 |
(一) 以效能、发展为双趋,避免评价目的舍全求一 | 第30-33页 |
1. 理性审视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效能的关系 | 第31页 |
2. 科学看待奖励与惩处的本质与作用 | 第31-32页 |
3. 努力实现教师集体与教师个体的平行发展 | 第32-33页 |
(二) 以合理分权、赋权为手段,避免评价主体混乱 | 第33-35页 |
1. 严格评价主体的选定标准 | 第34页 |
2. 明晰评价主体的职权范围 | 第34-35页 |
(三) 以可用、真实为要求,避免评价内容泛化 | 第35-37页 |
1. 围绕评价目的选取评价内容 | 第35-36页 |
2. 依靠亲历、分析、再检确保内容真实 | 第36-37页 |
(四) 以效用、适切为标准,避免评价方法选用不当 | 第37-39页 |
1. 依循评价目的粗选评价方法 | 第37-38页 |
2. 依托教师集体精细评价方法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