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生心理旋转能力现状及其可训练性研究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12-32页 |
1 引言 | 第12页 |
2 心理旋转的概念与理论假设 | 第12-14页 |
·心理旋转的概念 | 第12-13页 |
·心理旋转的理论假设 | 第13-14页 |
3 心理旋转的研究范式 | 第14-19页 |
·刺激类型 | 第15-17页 |
·任务设计 | 第17-18页 |
·研究指标 | 第18-19页 |
4 心理旋转能力的相关因素研究 | 第19-25页 |
·心理旋转能力的个体差异 | 第20-24页 |
·心理旋转能力与空间能力的关系 | 第24-25页 |
5 心理旋转能力的可塑性研究 | 第25-27页 |
6 针对视障者的心理旋转研究 | 第27-31页 |
7 研究总结与问题提出 | 第31-32页 |
第二部分 视障生心理旋转能力现状研究 | 第32-59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2 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3-38页 |
·预研究 | 第33-34页 |
·访谈 | 第34-36页 |
·实验 | 第36-38页 |
4 研究结果 | 第38-50页 |
·实验结果整体分析 | 第38-40页 |
·实验自变量的效应 | 第40-44页 |
·其他因素与心理旋转能力的关系 | 第44-50页 |
5 讨论 | 第50-59页 |
·视障生心理旋转能力总体发展状况 | 第50-52页 |
·不同实验刺激特征对于视障生的难度差异 | 第52-54页 |
·心理旋转能力的发展特点 | 第54-56页 |
·视觉表象利用机会对视障生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 | 第56页 |
·定向行动能力与视障生心理旋转能力的关系 | 第56-57页 |
·空间活动经验与视障生心理旋转能力的关系 | 第57-59页 |
第三部分 视障生心理旋转能力可训练性实验研究 | 第59-7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5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被试 | 第59-60页 |
·实验设计与材料 | 第60页 |
·实验程序 | 第60页 |
·数据收集 | 第6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0-67页 |
·被试前后测心理旋转成绩的变化 | 第60-64页 |
·不同操作阶段的练习效应 | 第64-65页 |
·实验处理的效应 | 第65-67页 |
4 讨论 | 第67-70页 |
·心理旋转能力的训练效果 | 第67-69页 |
·练习效应的饱和 | 第69-70页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第70-75页 |
1 视障生心理旋转能力的共性特点与训练方法 | 第70-72页 |
·视障生心理旋转能力的共性特点 | 第70页 |
·视障生心理旋转能力训练方法 | 第70-71页 |
·丰富练习机会的重要性 | 第71-72页 |
2 视障生心理旋转能力的个体差异与训练策略 | 第72-75页 |
·个体内差异与训练策略 | 第72-73页 |
·个体间差异与训练策略 | 第73-74页 |
·空间活动对视障生心理旋转训练的价值 | 第74-75页 |
第五部分 研究总结 | 第75-78页 |
1 结论 | 第75页 |
2 建议 | 第75-76页 |
3 反思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84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78-82页 |
附录2 实验材料示例 | 第82-84页 |
1. 前测图形正像题示例 | 第82-83页 |
2. 前测图形镜像题示例 | 第83页 |
3. 后测图形示例 | 第83页 |
4. 训练图形示例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