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理论与方法论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二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研究(1945-2006)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5页
 第一节 研究动机和目的第10-14页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的重要性第10-13页
  二、研究目的第13页
  三、本论文的价值第13-14页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第14-20页
  一、台湾学者的论著第14-18页
  二、大陆学者的相关论作第18-20页
 第三节 论文框架第20-25页
  一、理论准备第20-21页
  二、研究方法第21-22页
  三、相关名词解释第22-23页
  四、论文章节安排第23-25页
第二章 光复以前台湾的语言政策第25-59页
 第一节 荷西时期的语言政策第25-35页
  一、语言状况第25-29页
  二、语言政策第29-33页
  三、语言生态的变化第33-35页
 第二节 明郑时期的语言政策第35-37页
  一、人口与语言状况第35-36页
  二、语言教育第36-37页
  三、语言生态的变化第37页
 第三节 清朝时期的语言政策第37-49页
  一、移民与人口分布第38页
  二、语言状况第38-39页
  三、语言政策第39-46页
  四、语言生态的变化第46-49页
 第四节 日据时期的语言政策第49-59页
  一、人口与语言分布第49页
  二、语言政策第49-55页
  三、语言生态的变化第55-57页
  四、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三章 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的历史背景第59-81页
 第一节 战后台湾社会发展概述第59-68页
  一、战后台湾政治的发展与演变第59-63页
  二、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第63-65页
  三、战后台湾社会与文化的变迁第65-68页
 第二节 族群、语言与地理分布第68-74页
  一、原住民第70-71页
  二、客家人第71-72页
  三、闽南人第72页
  四、外省人第72-74页
 第三节 战后语言政策之背景分析第74-81页
  一、战后台湾语言政策发展的两个阶段第74-76页
  二、国语推行的背景分析第76-78页
  三、乡土语言教育兴起的原因第78-81页
第四章 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的历时演进第81-118页
 第一节 国语推行时期的语言政策(1945-1992)第81-112页
  一、光复初期的语言问题第81-88页
  二、推行国语的政策及其经过第88-104页
  三、原住民的语言政策第104-107页
  四、国语推行的成效第107-110页
  五、国语的本体规划第110-112页
 第二节 乡土语言教育时期的语言政策(1993-2006)第112-118页
  一、国语拼音政策第113-114页
  二、语言地位规划第114-118页
第五章 战后台湾语言生态的变化第118-139页
 第一节 族群语言状况第118-131页
  一、汉人的语言状况第118-128页
  二、原住民的语言状况第128-131页
 第二节 地区、情境语言状况第131-139页
  一、解严以前的语言状况第132-135页
  二、情境语言状况的变化第135-136页
  三、个案分析——桃园地区的语言使用第136-137页
  四、语言生态的变化第137-139页
第六章 乡土语言教育——当前语言政策的核心第139-155页
 第一节 乡土语言教学第139-145页
  一、乡土语言政策第139-142页
  二、乡土语言教学的推动第142-144页
  三、其他相关措施第144-145页
 第二节 乡土语言的本体规划第145-149页
  一、汉语方言第145-147页
  二、原住民语第147-149页
 第三节 濒危语言抢救的实践——原住民族语言能力认证制度第149-155页
  一、背景概述第150-151页
  二、族语能力认证的措施与特点第151-152页
  三、族语能力认证的过程与效果第152-153页
  四、族语能力认证的意义第153-155页
第七章 结论——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的评述和思考第155-166页
 一、功绩第155-157页
 二、过失第157-161页
 三、台湾语言政策的新趋势第161-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5页
附录:二战后台湾语言政策大事记第175-18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84-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郊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下一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法律性质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