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视线诱导设施设置合理间距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交通安全与道路线形的关系 | 第10-11页 |
| ·视线诱导设施合理设置间距研究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3-16页 |
|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2章 视线诱导设施的设置原理和思路 | 第16-21页 |
| ·线形诱导标的设置原理 | 第16-17页 |
| ·传统设置原理分析 | 第16-17页 |
| ·诱导标合理间距设置原理 | 第17页 |
| ·诱导标间距设置思路与流程 | 第17-20页 |
| ·间距计算思路 | 第17-18页 |
| ·设置原则及流程图 | 第18-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诱导标的合理间距设置模型 | 第21-50页 |
| ·间距设置的相关因素 | 第21-28页 |
| ·线形诱导标数量与线形感知精度的关系 | 第21-22页 |
| ·驾驶员最小视角 | 第22-24页 |
| ·驾驶员最小视距 | 第24-28页 |
| ·诱导标合理间距设置模型 | 第28-47页 |
| ·构造基本型曲线 | 第28-29页 |
| ·基准车道选择及第一诱导标位置的确定 | 第29页 |
| ·基本曲线参数模型 | 第29-32页 |
| ·双向道路的计算 | 第32-43页 |
| ·通用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 ·理论分析 | 第44-46页 |
| ·匝道模型 | 第46-47页 |
| ·诱导标间距设置实例 | 第47-49页 |
| ·主线设置 | 第48页 |
| ·匝道设置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诱导标遮挡计算 | 第50-75页 |
| ·概率计算的必要性及流程图 | 第50-52页 |
| ·遮挡计算必要性 | 第50-51页 |
| ·计算流程图 | 第51-52页 |
| ·国内外遮挡研究概况 | 第52-54页 |
| ·遮挡时间及概率模型 | 第54-58页 |
| ·车型换算系数 | 第54页 |
| ·车头时距分布模型 | 第54-55页 |
| ·遮挡的基础模型 | 第55-58页 |
| ·遮挡长度模型 | 第58-67页 |
| ·模型假定 | 第59-60页 |
| ·不同诱导标的遮挡长度 | 第60-64页 |
| ·通用遮挡模型的建立 | 第64-67页 |
| ·遮挡评价标准 | 第67-70页 |
| ·遮挡计算实例 | 第70-74页 |
| ·遮挡概率与时间计算 | 第71-73页 |
| ·遮挡分析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5章 突起路标的设置 | 第75-88页 |
| ·路钮的类型 | 第75-76页 |
| ·人眼的视觉原理 | 第76-82页 |
| ·人眼的视觉惰性 | 第76-77页 |
| ·视觉惰性的应用 | 第77-82页 |
| ·具体应用及相应设置 | 第82-85页 |
| ·路钮设置实例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8-89页 |
|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