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0-27页 |
·学习自控的概述 | 第10-18页 |
·学习自控的涵义 | 第10-14页 |
·学习领域的自控研究 | 第14-15页 |
·初中生学习自控特点概述 | 第15-16页 |
·学习自控培养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情绪的概述 | 第18-22页 |
·情绪的涵义 | 第18-20页 |
·在实验室条件下情绪的唤起 | 第20-21页 |
·情绪测量问题 | 第21-22页 |
·初中生情绪发展特点 | 第22页 |
·情绪调节的概述 | 第22-25页 |
·情绪调节的涵义 | 第22-23页 |
·情绪调节的类型 | 第23-24页 |
·情绪调节的方法 | 第24-25页 |
·问题提出 | 第25页 |
·研究假设 | 第25-27页 |
第2章 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问卷的编制 | 第27-34页 |
·问卷编制 | 第27页 |
·理论基础与构想 | 第27-28页 |
·研究过程 | 第28-29页 |
·项目的收集与确立 | 第28页 |
·施测 | 第28-29页 |
·被试 | 第28页 |
·评分标准 | 第28-29页 |
·研究结果 | 第29-32页 |
·项目分析 | 第29页 |
·因素分析 | 第29-31页 |
·一级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二级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信度检验 | 第31页 |
·效度检验 | 第31-32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32页 |
·结论 | 第32-34页 |
第3章 情绪调节与学习自控的相关研究 | 第34-41页 |
·前言 | 第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被试选择 | 第34-35页 |
·研究工具 | 第35页 |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研究结果 | 第35-38页 |
·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基本情况 | 第35-37页 |
·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与学习自控的关系 | 第37-38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8-40页 |
·情绪调节与年级差异 | 第38页 |
·情绪调节与性别差异 | 第38-39页 |
·情绪调节与学校差异 | 第39页 |
·情绪调节独生、非独生孩子差异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第4章 不同学习自控力学生在不同情绪中表现的实验研究 | 第41-53页 |
·前言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被试选择 | 第41-42页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实验变量 | 第42页 |
·实验步骤 | 第42-43页 |
·前测 | 第42页 |
·实验处理 | 第42页 |
·后测 | 第42-43页 |
·统计 | 第43页 |
·实验结果 | 第43-51页 |
·四个不同情绪组的有关比较 | 第43-45页 |
·高低自控力学生的有关内容比较 | 第45-46页 |
·在不同自控力下情绪强度对记忆成绩的影响 | 第46-49页 |
·在同一情绪组中,记忆成绩随情绪强度的变化趋势 | 第49-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第5章 提高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学习自控的实验研究 | 第53-60页 |
·前言 | 第53-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实验变量 | 第54页 |
·实验设计模式 | 第54页 |
·实验被试 | 第54页 |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实验时间 | 第54页 |
·实验步骤 | 第54-55页 |
·实验结果 | 第55-58页 |
·实验前后不同实验组别情绪调节能力变化的比较 | 第55-56页 |
·实验前后不同实验组别学习自控力变化的比较 | 第56-57页 |
·实验前后不同实验组别学习成绩变化的比较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综合结论 | 第60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73页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