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 ·甘薯的经济地位及营养价值 | 第10-12页 |
| ·营养成分和功效 | 第11-12页 |
| ·生产利用现状和开发前景 | 第12页 |
| ·甘薯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 | 第12-17页 |
| ·蛋白质和氨基酸 | 第13-14页 |
| ·糖类物质 | 第14页 |
| ·维生素、矿物质和类胡萝卜素 | 第14-15页 |
|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5-16页 |
| ·亲脂性成分和酚类化合物 | 第16页 |
| ·激活剂和抑制剂 | 第16-17页 |
| ·凝集素及其它化学成分 | 第17页 |
| ·甘薯叶提取物的医疗及保健作用 | 第17-19页 |
| ·增强血小板 | 第17-18页 |
| ·抗肿瘤 | 第18页 |
| ·抗突变性 | 第18页 |
| ·增强免疫力 | 第18页 |
| ·降血糖、降血脂、降胆固醇 | 第18-19页 |
| ·抑菌 | 第19页 |
| ·甘薯叶的菜用 | 第19-24页 |
| ·甘薯菜用品种资源筛选鉴定 | 第19-20页 |
| ·菜用甘薯育种研究 | 第20-21页 |
| ·各地选育的菜用型甘薯品种 | 第21-22页 |
| ·菜用甘薯主要优势 | 第22页 |
| ·菜用甘薯栽培要点 | 第22-24页 |
| ·菜用甘薯的加工利用 | 第24-25页 |
| ·研究现状 | 第24页 |
| ·利用前景 | 第24-25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5-27页 |
| 2 甘薯叶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与常见叶菜的比较研究 | 第27-37页 |
| ·材料 | 第27页 |
| ·方法 | 第27-30页 |
| ·感官评定 | 第27页 |
| ·组织含水量测定 | 第27页 |
| ·还原糖、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 ·粗蛋白的测定 | 第28页 |
| ·维生素C的测定 | 第28-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 ·感官评定结果 | 第30-31页 |
| ·水分含量 | 第31页 |
| ·糖类物质含量 | 第31-32页 |
| ·蛋白质含量 | 第32-33页 |
| ·维生素C含量 | 第33-34页 |
| ·综合评价 | 第34-35页 |
| ·讨论 | 第35-37页 |
| 3 甘薯叶矿物质元素含量与常见叶菜的比较研究 | 第37-43页 |
| ·材料 | 第37页 |
| ·植物材料 | 第37页 |
| ·仪器 | 第37页 |
| ·试剂 | 第37页 |
| ·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 | 第37-40页 |
| ·样品的处理 | 第38页 |
| ·试样的消解 | 第38页 |
| ·技术流程及测试条件 | 第38-40页 |
| ·非金属元素-磷的测定方法 | 第40-41页 |
| ·样品消化 | 第40页 |
| ·磷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0页 |
| ·技术流程 | 第40页 |
| ·统计计算 | 第40-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页 |
| ·讨论 | 第41-43页 |
| 4 甘薯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品种间差异比较研究 | 第43-54页 |
| ·材料 | 第43-44页 |
| ·原料 | 第43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3-44页 |
| ·方法 | 第44-45页 |
|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页 |
| ·超声波法提取甘薯叶中黄酮类化合物 | 第44-45页 |
| ·超声波法中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45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5-52页 |
| ·芦丁标准曲线 | 第45-46页 |
| ·样品测定试验的重演性 | 第46页 |
| ·样品的回收率 | 第46页 |
| ·显色稳定性 | 第46-47页 |
| ·单因素试验 | 第47-49页 |
| ·正交试验 | 第49-51页 |
| ·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甘薯叶总黄酮的提取率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