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一) 研究的起因 | 第9页 |
(二) 研究的目的、方法 | 第9-10页 |
(三)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一、教科书“学材化”研究概述 | 第12-24页 |
(一) 教科书“学材化”问题的由来 | 第12-18页 |
1. 教科书的概念 | 第12-14页 |
2. “学材”与“学材化” | 第14页 |
3. 教科书“学材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 | 第14-18页 |
(二) 教科书“学材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 大陆地区对教科书“学材化”的研究 | 第18-20页 |
2. 港台地区对教科书“学材化”的研究 | 第20-21页 |
3. 国外对教科书“学材化”的研究 | 第21-22页 |
4. 现有研究的特点 | 第22-24页 |
二、教科书“学材化”的理论基础 | 第24-39页 |
(一) 教科书“学材化”的课程论基础 | 第24-27页 |
1. 现代课程范式的转变与教科书的转型 | 第24-25页 |
2. 后现代课程理论对教科书“学材化”的影响 | 第25-27页 |
(二) 教科书“学材化”的现代教学论基础 | 第27-31页 |
1. 现代教学论的基本特点 | 第28页 |
2. 主体教学论 | 第28-30页 |
3.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第30-31页 |
(三) 教科书“学材化”的心理学基础 | 第31-35页 |
1.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教科书“学材化”的启示 | 第31-32页 |
2. 现代学匀理论研究对教科书“学材化”的启示 | 第32-35页 |
(四) 教科书“学材化”的知识论基础 | 第35-39页 |
1. 知识范式的转变 | 第35-37页 |
2. 知识转型对教科书“学材化”的启示 | 第37-39页 |
三、教科书“学材化”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 第39-50页 |
(一) 教科书“学材化”的内涵分析 | 第39-43页 |
1. 几种关系的辨析 | 第39-42页 |
2. 教科书“学材化”的内涵分析 | 第42-43页 |
(二) 教科书“学材化”的特征分析 | 第43-50页 |
1. 编写理念 | 第43-45页 |
2. 内容 | 第45-46页 |
3. 呈现方式 | 第46-48页 |
4. 结构 | 第48-50页 |
四、教科书“学材化”的功能表现 | 第50-58页 |
(一) “学材”功能出现的前提条件 | 第50-54页 |
1.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 第50-52页 |
2. 教科书的对象性转换 | 第52-54页 |
(二) 教科书“学材”功能分析 | 第54-58页 |
1. 教科书“学材”功能发挥作用的条件 | 第54-55页 |
2. 教科书“学材”功能的具体内容 | 第55-58页 |
五、对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学材化”的文本分析—以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为例 | 第58-69页 |
(一)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过程 | 第58-59页 |
1. 目的、意义 | 第58页 |
2. 研究对象、方法、过程 | 第58-59页 |
(二) 结果与分析 | 第59-69页 |
1. 编写理念 | 第60页 |
2. 内容 | 第60-63页 |
3. 呈现方式 | 第63-66页 |
4. 结构 | 第66-69页 |
六、“学材化”教科书的设计构想和使用建议 | 第69-79页 |
(一) “学材化”教科书的设计构想 | 第69-74页 |
1. 目标设计 | 第69页 |
2. 内容设计 | 第69-70页 |
3. 体例结构设计 | 第70-72页 |
4. 策略设计 | 第72-73页 |
5. 媒体设计 | 第73-74页 |
(二) “学材化”教科书的使用建议 | 第74-79页 |
1. 教师 | 第74-76页 |
2. 学生 | 第76-79页 |
结束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86-87页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87页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