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8页 |
一、思潮及其一般特征 | 第10-11页 |
二、音乐思潮及其一般特征 | 第11-14页 |
四、本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14-15页 |
五、本课题研究现状一瞥 | 第15-18页 |
第一章 清末民初音乐新思潮的兴起 | 第18-57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延续与音乐新思想的萌芽 | 第18-23页 |
一、对西方音乐的欣赏 | 第19-20页 |
二、中华礼乐观的坚守 | 第20-22页 |
三、对中国音乐与国民性的批评 | 第22-23页 |
第二节 音乐启民思潮的兴起与新音乐的肇始 | 第23-39页 |
一、学校音乐教育的兴起 | 第24-26页 |
二、学堂乐歌的编创 | 第26-28页 |
三、音乐启民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 | 第28-33页 |
四、音乐启民思潮在学堂乐歌中的体现 | 第33-39页 |
第三节 学习西乐思潮的迅速形成及其主要观点 | 第39-48页 |
一、全盘西化 | 第40-44页 |
二、西乐为主改造中乐 | 第44-47页 |
三、复古与袭西并进 | 第47-48页 |
第四节 音乐新思潮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 第48-57页 |
一、功利主义音乐价值观的凸显 | 第48-49页 |
二、西方音乐在中国的初步启蒙 | 第49-57页 |
第二章 20年代的音乐美育思潮 | 第57-81页 |
第一节 美育与音乐美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 第57-64页 |
一、美育与音乐美育思潮的初步形成 | 第58-61页 |
二、美育与音乐美育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 第61-64页 |
第二节 音乐美育的实施与音乐美育思潮下的新型音乐创作 | 第64-74页 |
一、音乐美育的具体实施 | 第64-69页 |
二、美育思潮影响下的新型音乐创作 | 第69-74页 |
第三节 音乐美育思潮的式微及其历史意义 | 第74-81页 |
一、音乐美育思潮的式微 | 第74-75页 |
二、音乐美育思潮的历史意义 | 第75-81页 |
第三章 20-40年代学习西乐思潮的深入发展 | 第81-122页 |
第一节 中国音乐落后论的进一步发展 | 第81-90页 |
一、音乐理论的落后 | 第82-85页 |
二、音乐教育的落后 | 第85-87页 |
三、音乐观的落后 | 第87页 |
四、音乐创作的落后 | 第87-90页 |
第二节 全面学习与借鉴西方音乐 | 第90-97页 |
一、学习以多声思维为核心的音乐表现技术 | 第90-92页 |
二、学习西方的音乐教育体制 | 第92-94页 |
三、学习西方的音乐艺术观 | 第94-96页 |
四、学习与引进西方乐器 | 第96-97页 |
第三节 创造中国新音乐 | 第97-108页 |
一、国民乐派蓝图下的新音乐发展观 | 第99-102页 |
二、新音乐的创作实践 | 第102-108页 |
第四节 学习西乐思潮的历史缺憾 | 第108-122页 |
一、对旧有国乐的淡漠 | 第109-111页 |
二、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 第111-122页 |
第四章 20-30年代的国粹主义音乐思潮 | 第122-151页 |
第一节 国粹主义音乐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 第122-128页 |
一、国粹主义音乐思潮的萌发 | 第123-125页 |
二、国粹主义音乐思潮的发展 | 第125-126页 |
三、国粹主义音乐思潮的余响 | 第126-128页 |
第二节 国粹主义音乐思潮的主要观点 | 第128-142页 |
一、排斥西乐复兴古乐 | 第129-133页 |
二、西乐中源以中化西 | 第133-137页 |
三、复兴雅乐振兴国乐 | 第137-142页 |
第三节 国粹主义音乐思潮的历史评价 | 第142-151页 |
一、20-30年代对国粹主义音乐思潮的批判 | 第142-145页 |
二、国粹主义音乐思潮的历史局限及其实质 | 第145-151页 |
第五章 20-40年代的国乐改进思潮 | 第151-188页 |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的国乐观与国乐现状 | 第151-158页 |
一、20世纪上半叶国乐观概述 | 第151-154页 |
二、关于国乐现状与国乐落后的批评 | 第154-158页 |
第二节 国乐改进的不同主张及其历史衍变 | 第158-176页 |
一、保存国乐精神复兴民族特性 | 第158-163页 |
二、改进旧器旧谱创造新的国乐 | 第163-168页 |
三、内容大于形式表现时代精神 | 第168-173页 |
四、无分国乐西乐但求美的灵魂 | 第173-176页 |
第三节 国乐改进思潮的历史反思与评价 | 第176-188页 |
一、40年代对国乐发展的反思与研究 | 第176-180页 |
二、国乐改进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不足 | 第180-188页 |
第六章 30-40年代的救亡音乐思潮 | 第188-230页 |
第一节 救亡音乐思潮的崛起与发展 | 第188-197页 |
一、从左翼音乐运动到新音乐运动 | 第189-194页 |
二、救亡音乐运动的全面展开 | 第194-197页 |
第二节 新音乐的理论基础及其美学原则 | 第197-206页 |
一、音乐作为武器的功能观 | 第197-199页 |
二、为政治服务的创作原则 | 第199-200页 |
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 第200-201页 |
四、大众化与民族化的美学要求 | 第201-206页 |
第三节 新音乐创作的历史局限 | 第206-213页 |
一、以救亡歌曲为中心的创作思想 | 第207-209页 |
二、以思想性为标准的价值观念 | 第209-211页 |
三、创作上的技巧贫乏与八股倾向 | 第211-213页 |
第四节 走向权力话语的新音乐思想 | 第213-230页 |
一、音乐是革命斗争的武器 | 第214-215页 |
二、音乐必须为政治服务 | 第215-216页 |
三、音乐创作应植根民族传统 | 第216-218页 |
四、音乐创作应以声乐为中心 | 第218-230页 |
结语 | 第230-242页 |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与新音乐密切相关 | 第230-232页 |
二、中西、古今、雅俗、主附音乐矛盾关系的集中体现 | 第232-235页 |
三、学习西乐与中西交融是近代中国音乐发展的主动选择 | 第235-239页 |
四、尊重历史、学习历史、超越历史 | 第239-242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246页 |
致谢 | 第246-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