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9-18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四、有关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 (一) 关于代课教师存在和产生的原因研究 | 第12-13页 |
| (二) 关于代课教师现状的研究 | 第13-15页 |
| (三) 关于代课教师问题解决对策的研究 | 第15-17页 |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第二部分 西北农村代课教师发展过程透视 | 第18-31页 |
| 一、地区特点 | 第18页 |
| 二、产生原因及群体特点 | 第18-19页 |
| 三、有关政策 | 第19页 |
| 四、发展演变 | 第19-29页 |
| (一) 从整体分析 | 第19-25页 |
| (二) 从局部分析 | 第25-29页 |
| 五、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 第29-31页 |
| (一) 历史贡献 | 第29-30页 |
| (二) 发展局限性 | 第30-31页 |
| 第三部分 西北农村代课教师案例现状分析和清退问题研究 | 第31-40页 |
| 一、案例分析 | 第31-38页 |
| (一) 分布情况 | 第31-33页 |
| (二) 性别情况 | 第33-34页 |
| (三) 学历情况 | 第34页 |
| (四) 获得教师资格证情况 | 第34-35页 |
| (五) 聘用年限情况 | 第35-36页 |
| (六) 签订劳动合同情况 | 第36-37页 |
| (七) 工资待遇情况 | 第37页 |
| (八) 小结 | 第37-38页 |
| 二、清退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 (一) 待遇与历史贡献不匹配 | 第38页 |
| (二) 清退时补偿标准偏低 | 第38-39页 |
| (三) 清退后社会保障措施滞后 | 第39页 |
| (四) 清退后农村师资力量不足 | 第39-40页 |
| 第四部分 解决西北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对策探讨 | 第40-47页 |
| 一、解决原则 | 第40页 |
| (一) 坚持公平原则 | 第40页 |
| (二)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 第40页 |
| (三)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第40页 |
| 二、解决对策 | 第40-47页 |
| (一) 针对清退代课教师的补偿对策 | 第40-42页 |
| (二) 针对继续从事代课的教师补偿对策 | 第42页 |
| (三) 构建便捷畅通的教育仲裁渠道 | 第42-43页 |
| (四) 填补农村师资缺口 | 第43-47页 |
| 第五部分 关于西北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引起的反思 | 第47-50页 |
| 一、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 | 第47-48页 |
| 二、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 第48-49页 |
| 三、建立健全教育监管体制 | 第49-50页 |
| 第六部分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