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信号交叉口通行效益分析及综合评价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第2章 平面信号交叉口特性分析 | 第19-34页 |
| ·交通流特性 | 第19-28页 |
| ·机动车流特性 | 第19-24页 |
| ·非机动车流特性 | 第24-26页 |
| ·机非干扰特性 | 第26-28页 |
| ·经济特性 | 第28-34页 |
| ·通行成本分类 | 第28-29页 |
| ·机动车经济成本分析 | 第29-33页 |
| ·非机动车经济成本分析 | 第33-34页 |
| 第3章 平面信号交叉口通行效益框架建立 | 第34-49页 |
| ·通行效益涵义 | 第34-36页 |
| ·通行效率分析 | 第36-43页 |
| ·通行能力分析 | 第36-39页 |
| ·延误分析 | 第39-41页 |
| ·可达性分析 | 第41-43页 |
| ·通行成本分析 | 第43-47页 |
| ·通行时间成本分析 | 第43-46页 |
| ·环境污染成本分析 | 第46-47页 |
| ·交通公平分析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4章 基于通行效益的交叉口控制策略分析 | 第49-58页 |
| ·信号控制分析 | 第49-51页 |
| ·公交优先控制分析 | 第51-55页 |
| ·公交专用进口道设置 | 第51-52页 |
| ·公交预信号控制设置 | 第52-55页 |
| ·混合交通流控制分析 | 第55-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基于灰色聚类平面信号交叉口综合评价 | 第58-81页 |
| ·评价方法的选定 | 第58-59页 |
| ·建立评价体系的原则 | 第59-61页 |
| ·交叉口基础信息库建立 | 第61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61-67页 |
| ·通行效率准则指标 | 第62-63页 |
| ·交通安全准则指标 | 第63-64页 |
| ·交通环境准则指标 | 第64-66页 |
| ·交通公平准则指标 | 第66-67页 |
| ·灰色聚类模型建立 | 第67-76页 |
| ·建立评价矩阵及灰度 | 第67-68页 |
| ·构造白化函数建立评价准则模型 | 第68-72页 |
| ·标定聚类权 | 第72-75页 |
| ·计算聚类系数 | 第75-76页 |
| ·构造聚类向量并聚类 | 第76页 |
| ·综合评价系统设计 | 第76-81页 |
| ·系统目标及功能需求 | 第76-77页 |
| ·系统设计环境 | 第77页 |
| ·总体功能设计 | 第77-78页 |
| ·数据表格及界面详细设计 | 第78-81页 |
| 第6章 实例 | 第81-91页 |
| ·调查地点和时间 | 第81页 |
| ·调查基本信息 | 第81-83页 |
| ·交叉口通行效益计算 | 第83-86页 |
| ·交叉口通行效率 | 第83-85页 |
| ·交叉口通行成本 | 第85-86页 |
| ·综合评价软件实现 | 第86-89页 |
| ·问题及建议 | 第89-91页 |
| 结论 | 第91-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