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浮现过程的实验和模拟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致谢 | 第6-11页 |
表格索引 | 第11-12页 |
图形索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3-21页 |
1. 儿童汉语声调的感知和产出研究 | 第14-15页 |
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感知研究 | 第15-18页 |
3.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产出研究 | 第18-19页 |
4.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感知和产出的关系研究 | 第19-20页 |
5. 影响非汉语母语者声调习得的因素 | 第20页 |
6. 声调习得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理论背景 | 第21-32页 |
1. 什么是浮现 | 第21-24页 |
2. 浮现现象研究的方向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3. 受限生成过程 | 第25-26页 |
4. 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语言浮现观 | 第26-28页 |
5. 语言浮现现象的研究概述 | 第28-32页 |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及理论假设 | 第32-36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32-33页 |
2. 理论假设 | 第33页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3-34页 |
4. 研究的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36-65页 |
第一节 汉语声调特征的浮现过程研究 | 第36-47页 |
1. 实验目的 | 第3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7-43页 |
4. 讨论 | 第43-46页 |
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汉语声调范畴的浮现过程研究 | 第47-57页 |
1. 实验目的 | 第4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9-52页 |
4. 讨论 | 第52-56页 |
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汉语声调学习策略的研究 | 第57-61页 |
1. 实验目的 | 第5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8-59页 |
4. 讨论 | 第59-61页 |
5. 小结 | 第61页 |
第四节 实验研究的总结及理论探讨 | 第61-65页 |
1. 汉语声调的浮现过程 | 第61-62页 |
2. 汉语声调的发展机制——自组织 | 第62-64页 |
3. 对声调教学的启示 | 第64-65页 |
第三章 双语模型的构建 | 第65-84页 |
第一节 模型构建的背景 | 第65-66页 |
第二节 生长型“树形结构”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 第66-71页 |
1. 动态自组织模型简介 | 第66-67页 |
2. GTS模型和标准自组织模型的比较 | 第67-71页 |
第三节 GTS-SOFM算法的基本实现 | 第71-76页 |
1. 输出层的设计 | 第71-72页 |
2. 权重初始化 | 第72页 |
3. 优胜邻域的设计和计算 | 第72-73页 |
4. 获胜神经元搜索方法 | 第73-74页 |
5. 学习函数 | 第74页 |
6. 神经元的参数调整 | 第74-75页 |
7. 神经元的生长 | 第75-76页 |
8. 网络收敛条件 | 第76页 |
第四节 GTS-SOFM算法的实现步骤和流程 | 第76-79页 |
1. GTS-SOFM算法的实现步骤 | 第76-77页 |
2. GTS-SOFM算法的相关参数和基本流程 | 第77-79页 |
第五节 表征研究 | 第79-83页 |
1. 音节结构表征 | 第79页 |
2. 英语语音表征 | 第79-81页 |
3. 汉语语音表征 | 第81-83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章 模拟研究 | 第84-105页 |
第一节 模型运行环境 | 第84-85页 |
第二节 模拟文本的选择 | 第85-86页 |
1. 英语语音模型模拟文本的选择 | 第85页 |
2. 汉语语音模型模拟文本的选择和统计 | 第85-86页 |
第三节 训练样本的选择 | 第86-89页 |
1. 零起点子模型训练样本的选择 | 第87页 |
2. 初级子模型训练样本的选择 | 第87页 |
3. 中级子模型训练样本的选择 | 第87-89页 |
第四节 三个子模型的声调测试结果和讨论 | 第89-93页 |
1. 三个子模型带调音节激活总量的统计 | 第89-90页 |
2. 三个子模型声调测试结果的比较 | 第90-91页 |
3. 三个子模型模拟结果和实验一结果的比较 | 第91-93页 |
4. 讨论 | 第93页 |
第五节 三个子模型的声调范畴的测试结果和讨论 | 第93-99页 |
1. 三个子模型的声调范畴图比较 | 第93-95页 |
2. 三个子模型的声调距离比较 | 第95-96页 |
3. 三个子模型的声调混淆数量和类型的比较 | 第96-98页 |
4. 讨论 | 第98-99页 |
第六节 三种学习策略学习效应的测试结果和讨论 | 第99-103页 |
1. 三种学习策略的测试结果比较 | 第100-102页 |
2. 讨论 | 第102-103页 |
第七节 结论 | 第103-105页 |
第五章 余论 | 第105-108页 |
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5页 |
2.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 第105-106页 |
3. 研究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7页 |
附录 | 第117-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