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部分 基础研究 | 第13-76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3-37页 |
第一节 研究概述 | 第13-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三、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9-28页 |
一、"远程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 | 第19-23页 |
二、"学习支持" | 第23-27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关键概念界定 | 第28-37页 |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概念界定 | 第28-33页 |
二、学习支持的概念界定 | 第33-36页 |
三、"5S"的界定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学习支持模式构建的理论要求 | 第37-56页 |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 | 第37-41页 |
一、建构主义理论要义 | 第37-39页 |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支持的要求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主体间性理论 | 第41-46页 |
一、主体间性理论要义 | 第41-43页 |
二、主体间性视角下学习者与支持者的关系 | 第43-44页 |
三、主体间性理论对学习支持的要求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教与学再度整合理论 | 第46-51页 |
一、教与学再度整合理论要义 | 第46-47页 |
二、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嬗变 | 第47-50页 |
三、教与学再度整合理论对学习支持的要求 | 第50-51页 |
第四节 系统方法论 | 第51-56页 |
一、系统方法论要义 | 第51-53页 |
二、系统方法论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 第53-54页 |
三、系统方法论对学习支持的要求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学习支持模式构建的实践启迪 | 第56-76页 |
第一节 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需要学习支持研究 | 第56-62页 |
一、国外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特点分析 | 第56-59页 |
二、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特点分析 | 第59-62页 |
第二节 基于国际视野的学习支持实践研究 | 第62-67页 |
一、英国开放大学构建良好的支持环境,提供优质的支持内容 | 第62-64页 |
二、美国国家技术大学整合利用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支持 | 第64-65页 |
三、印尼特布卡大学构建良好的支持环境、采取多种支持策略 | 第65-67页 |
第三节 基于国内视角的学习支持实践研究 | 第67-72页 |
一、上海电视大学提供多种支持内容,建立保障机制 | 第67-69页 |
二、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提供多种资源支持,注重网上支持策略的应用 | 第69-70页 |
三、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市场化的共享机制,提供一体化的学习支持 | 第70-72页 |
第四节 实践研究对学习支持模式构建的启迪 | 第72-76页 |
一、从远程学习者角度,要关注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 | 第72-73页 |
二、从支持者角度,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支持 | 第73页 |
三、从学习支持内容角度,要体现优质和丰富两大特色 | 第73页 |
四、从学习支持策略角度,要实现多种渠道支持 | 第73-74页 |
五、从学习支持环境角度,要重视人文环境建设 | 第74页 |
六、从学习支持机制设计角度,要加强评价与反馈 | 第74-76页 |
第二部分 模式研究 | 第76-180页 |
第四章 5S学习支持模式的构建 | 第76-98页 |
第一节 模式构建基本理论 | 第76-83页 |
一、什么是模式 | 第76-78页 |
二、什么是教学模式 | 第78-80页 |
三、教学模式建构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 第80-82页 |
四、教学模式的结构 | 第82-83页 |
第二节 现有学习支持模式综述 | 第83-88页 |
一、学习支持模式举要 | 第83-87页 |
二、现有学习支持模式的缺憾 | 第87-88页 |
第三节 5S学习支持模式的理论起源与基本要素 | 第88-92页 |
一、5S学习支持模式的理论起源 | 第88-89页 |
二、5S学习支持模式的基本要素 | 第89-92页 |
第四节 5S学习支持模式的构建 | 第92-98页 |
一、5S学习支持模式的基本假设 | 第92-93页 |
二、5S学习支持模式的目标 | 第93页 |
三、5S学习支持模式构建的思想原则 | 第93-95页 |
四、5S学习支持模式的框架 | 第95-98页 |
第五章 5S学习支持模式要素Ⅰ——学习者 | 第98-113页 |
第一节 学习者的界定及其心理发展特征 | 第98-102页 |
一、学习者界定 | 第98页 |
二、成人学习者心理发展特征 | 第98-100页 |
三、成人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 第100-102页 |
第二节 学习者特征研究——以上海电大为例 | 第102-113页 |
一、学习者特征研究基本理论 | 第102-105页 |
二、学习者特征调查目的与方法 | 第105-106页 |
三、学习者特征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1页 |
四、学习者特征调查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六章 5S学习支持模式要素Ⅱ——支持者 | 第113-121页 |
第一节 支持者角色定位 | 第113-117页 |
一、支持者组成 | 第113-115页 |
二、支持者角色定位 | 第115-117页 |
第二节 支持者角色转换 | 第117-121页 |
一、从教师到支持者的角色转换 | 第117-119页 |
二、对支持者的支持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5S学习支持模式要素Ⅲ——学习支持内容 | 第121-147页 |
第一节 学习支持需求 | 第121-126页 |
一、学习支持需求的界定 | 第121-122页 |
二、学习支持需求分析 | 第122-126页 |
第二节 目标支持与标准支持 | 第126-131页 |
一、教学活动的目标与标准 | 第127-128页 |
二、教务活动的目标与标准 | 第128-130页 |
三、目标支持与标准支持的特点 | 第130-131页 |
第三节 资源支持与条件支持 | 第131-138页 |
一、资源支持 | 第131-135页 |
二、条件支持 | 第135-138页 |
第四节 技能支持与心理支持 | 第138-147页 |
一、技能支持 | 第138-140页 |
二、心理支持 | 第140-147页 |
第八章 5S学习支持模式要素Ⅳ——学习支持策略 | 第147-166页 |
第一节 学习支持策略基本理论 | 第147-152页 |
一、学习支持策略的内涵 | 第147-148页 |
二、学习支持策略的基本特征 | 第148-149页 |
三、学习支持策略的制订和实施 | 第149-152页 |
第二节 学习支持的策略与方法 | 第152-161页 |
一、学习支持策略的分类 | 第152-159页 |
二、学习支持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与决策 | 第159-161页 |
第三节 学习支持的核心方法——交互 | 第161-166页 |
一、多极主体是交互的基本关系 | 第161-162页 |
二、沟通和共生是交互的基本作用 | 第162-163页 |
三、持续关注是交互的关键 | 第163-164页 |
四、人际、人机是交互的基本形式 | 第164-166页 |
第九章 5S学习支持模式要素Ⅴ——学习支持环境 | 第166-180页 |
第一节 学习支持环境概述 | 第166-170页 |
一、学习支持环境的内涵 | 第166-167页 |
二、学习支持环境的基础理论与构建原则 | 第167-170页 |
第二节 学习支持的物理技术环境 | 第170-175页 |
一、技术环境 | 第170-174页 |
二、其它要素 | 第174-175页 |
第三节 学习支持的社会人文环境 | 第175-180页 |
一、社会文化 | 第175-178页 |
二、其它要素 | 第178-180页 |
第三部分 运行研究 | 第180-218页 |
第十章 5S学习支持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180-201页 |
第一节 学习支持运行机制概述 | 第180-185页 |
一、学习支持运行机制的内涵 | 第180-182页 |
二、学习支持运行机制的要素分析与设计原则 | 第182-184页 |
三、学习支持运行机制的构成 | 第184-185页 |
第二节 5S学习支持模式的动力机制 | 第185-190页 |
一、5S学习支持模式的动力体系 | 第186-188页 |
二、5S学习支持模式动力机制的设计 | 第188-189页 |
三、5S学习支持模式动力机制的作用 | 第189-190页 |
第三节 5S学习支持模式的协调机制 | 第190-196页 |
一、5S学习支持模式的协调体系 | 第191-193页 |
二、5S学习支持模式协调机制的设计 | 第193-195页 |
三、5S学习支持模式协调机制的作用 | 第195-196页 |
第四节 5S学习支持模式的反馈机制 | 第196-201页 |
一、5S学习支持模式的反馈体系 | 第196-198页 |
二、5S学习支持模式反馈机制的设计 | 第198-200页 |
三、5S学习支持模式反馈机制的作用 | 第200-201页 |
第十一章 5S学习支持模式的应用研究 | 第201-218页 |
第一节 在公共服务型学习支持体系中的应用——以中央电大奥鹏公共服务体系为例 | 第201-206页 |
一、公共服务型学习支持体系的特点 | 第201-203页 |
二、5S学习支持模式关照下的公共服务型学习支持体系 | 第203-205页 |
三、对策与建议 | 第205-206页 |
第二节 在在线支持型学习支持体系中的应用——以中国人大网络教育学院为例 | 第206-212页 |
一、在线支持型学习支持体系的特点 | 第207-208页 |
二、5S学习支持模式关照下的在线支持型学习支持体系 | 第208-210页 |
三、对策与建议 | 第210-212页 |
第三节 在地方中心型学习支持体系中的应用——以上海电视大学为例 | 第212-218页 |
一、地方中心型学习支持体系的特点 | 第212-214页 |
二、5S学习支持模式关照下的地方中心型学习支持体系 | 第214-216页 |
三、对策与建议 | 第216-218页 |
结语 | 第218-220页 |
附录:学习者情况问卷调查表 | 第220-22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23-240页 |
后记 | 第240-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