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3-8页 |
| 绪论 | 第8-15页 |
| 一、解题与研究范围 | 第8-9页 |
| 二、研究现状简介 | 第9-13页 |
| (一) 对"点儿"的研究 | 第9-10页 |
| (二) 对"A点儿"的研究 | 第10-11页 |
| (三) 对"A点儿"与V组配情况的研究 | 第11-13页 |
| 三、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及语料来源 | 第13-15页 |
| (一)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 (二)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三) 语料来源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A点儿"结构分析 | 第15-21页 |
| 一、"A点儿"中A的入位条件 | 第15-18页 |
| (一) 句法语义限制 | 第15-17页 |
| (二) 语体色彩和音节数量限制 | 第17-18页 |
| 二、"A点儿"的句法功能和表义功能 | 第18-21页 |
| (一) "A点儿"的句法功能 | 第18-19页 |
| (二) "A点儿"的表义功能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A点儿+V"结构分析 | 第21-29页 |
| 一、"A点儿+V"中A、V的入位条件 | 第21-25页 |
| (一) A的入位条件 | 第21-23页 |
| (二) V的入位条件 | 第23-24页 |
| (三) A与V的相互选择 | 第24-25页 |
| 二、"A点儿"中"点儿"的功能 | 第25-26页 |
| (一) "点儿"的句法功能 | 第25页 |
| (二) "点儿"的语用功能 | 第25-26页 |
| 三、"A点儿+V"的句法语义分析 | 第26-29页 |
| (一) "A点儿"的语义指向分析 | 第26页 |
| (二) 结构意义分析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V+A点儿"结构分析 | 第29-37页 |
| 一、A、V的入位条件和"点儿"的功能 | 第29-33页 |
| (一) A的入位条件 | 第29-31页 |
| (二) V的入位条件 | 第31-33页 |
| (三) "点儿"的功能 | 第33页 |
| 二、"V+A点儿"的句法语义分析 | 第33-35页 |
| (一) "A点儿"的语义指向分析 | 第33-34页 |
| (二) 结构意义分析 | 第34-35页 |
| 三、"V+A点儿"与"V+得+A点儿"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A点儿+V"与"V+A点儿"的语序变换 | 第37-44页 |
| 一、汉语中的语序变换 | 第37-38页 |
| 二、"A点儿+V"与"V+A点儿"在共时平面的表现 | 第38-42页 |
| (一) 语序变换的条件 | 第39-40页 |
| (二) 语序变换后的表义特点 | 第40-41页 |
| (三) 语序变化的机制 | 第41-42页 |
| 三、"A点儿+V"与"V+A点儿"在历时平面的表现 | 第42-44页 |
| (一) "A点儿+V"的历时考察 | 第42-43页 |
| (二) "V+A点儿"的历时考察 | 第43页 |
| (三) "A点儿+V"与"V+A点儿"的历时比较 | 第43-44页 |
| 结语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