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6页 |
1.1 母乳脂肪 | 第15-16页 |
1.2 OPO结构油脂 | 第16-17页 |
1.3 OPO合成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1.3.1 脂肪酶对OPO合成的影响 | 第17-20页 |
1.3.2 反应底物的选择对OPO合成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3 反应器对OPO合成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4 反应工艺对OPO合成的影响 | 第22-25页 |
1.4 OPO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1.4.1 增加脂肪酸吸收 | 第25-26页 |
1.4.2 增强矿物质钙吸收 | 第26页 |
1.4.3 增强骨骼强度 | 第26-27页 |
1.4.4 软化粪便强度 | 第27页 |
1.4.5 增强免疫功能 | 第27页 |
1.4.6 降低炎症 | 第27-28页 |
1.4.7 降低婴儿啼哭 | 第28页 |
1.4.8 改善大脑功能 | 第28-29页 |
1.5 脂肪酸和肠道微生物的关系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1.5.1 饱和脂肪酸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关系 | 第29-30页 |
1.5.2 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关系 | 第30-31页 |
1.5.3 单不饱和脂肪酸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关系 | 第31页 |
1.5.4 脂肪结构与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关系 | 第31-32页 |
1.6 肠道微生物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1.6.1 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 | 第32页 |
1.6.2 DNA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 | 第32页 |
1.6.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2-33页 |
1.6.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第33页 |
1.6.5 DNA测序技术的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1.7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34-35页 |
1.8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第二章 酶法合成OPO工艺的研究 | 第36-61页 |
2.1 前言 | 第36-37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2.2.1 材料 | 第37页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2.2.3 试剂 | 第3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8-44页 |
2.3.1 酶法随机酯交换 | 第38页 |
2.3.2 油脂脱色 | 第38-39页 |
2.3.3 油脂脱臭 | 第39页 |
2.3.4 批次酸解反应 | 第39页 |
2.3.5 单根连续填充床反应 | 第39-41页 |
2.3.6 酶促酸解反应合成OPO的单因素实验研究 | 第41页 |
2.3.7 响应面设计 | 第41页 |
2.3.8 实验室串联填充床反应器制备OPO工艺研究 | 第41-42页 |
2.3.9 分子蒸馏脱酸 | 第42页 |
2.3.10 样品酸价测定 | 第42页 |
2.3.11 酸解反应产物脱酸 | 第42-43页 |
2.3.12 脂肪酶酯交换活力测定 | 第43页 |
2.3.13 脂肪酸组成测定 | 第43页 |
2.3.14 Sn-2 位脂肪酸组成测定 | 第43页 |
2.3.15 Sn-2 位棕榈酸占总棕榈酸含量 | 第43-44页 |
2.3.16 CN52 含量测定 | 第44页 |
2.3.17 DAG含量测定 | 第44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60页 |
2.4.1 随机酯交换对酶法合成OPO的影响 | 第44-45页 |
2.4.2 反应器类型对OPO制备的影响 | 第45-46页 |
2.4.3 酶床稳定性测试结果 | 第46-47页 |
2.4.4 酶促酸解反应合成OPO的单因素实验研究结果 | 第47-51页 |
2.4.5 响应面实验设计和结果 | 第51-58页 |
2.4.6 串联填充床反应器对酶法合成OPO的影响 | 第58-6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不同比例的sn-2位棕榈酸油脂对SD大鼠粪便中脂肪酸、钙含量、短链脂肪酸和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 | 第61-83页 |
3.1 前言 | 第61-62页 |
3.2 原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62-65页 |
3.2.1 原材料 | 第62页 |
3.2.2 试剂 | 第62-63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63页 |
3.2.4 动物及饲料 | 第63-6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65-69页 |
3.3.1 动物实验设计 | 第65-66页 |
3.3.2 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66页 |
3.3.3 Sn-2 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66页 |
3.3.4 大鼠粪便脂肪酸、皂化脂肪酸分析 | 第66页 |
3.3.5 大鼠粪便钙含量检测 | 第66-67页 |
3.3.6 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检测 | 第67页 |
3.3.7 MiSeq高通量测序 | 第67-69页 |
3.3.8 生物信息统计分析 | 第69页 |
3.4 统计分析 | 第69-70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70-81页 |
3.5.1 不同比例的sn-2 位棕榈酸占总棕榈酸油脂对大鼠成长的影响 | 第70页 |
3.5.2 不同比例的sn-2 棕榈酸占总棕榈酸油脂对脂肪吸收的影响 | 第70-72页 |
3.5.3 不同比例的sn-2 位棕榈酸占总棕榈酸油脂对钙吸收的影响 | 第72-73页 |
3.5.4 不同比例的sn-2 位棕榈酸占总棕榈酸油脂对大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73-80页 |
3.5.5 不同比例的sn-2 棕榈酸占总棕榈酸油脂对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 第80-8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OPO结合DHA或 ARA对 SD大鼠脂质代谢和粪便微生物的影响 | 第83-106页 |
4.1 前言 | 第83-84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84-85页 |
4.2.1 原材料 | 第84页 |
4.2.2 试剂 | 第84-85页 |
4.2.3 仪器 | 第85页 |
4.2.4 动物及饲料 | 第85页 |
4.3 实验设计 | 第85-90页 |
4.3.1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第87页 |
4.3.2 肝脏TAG含量测定 | 第87页 |
4.3.3 脂质提取和分析 | 第87-88页 |
4.3.4 相关基因mRNA表达分析 | 第88-89页 |
4.3.5 大鼠粪便微生物DNA提取和PCR扩增和测序 | 第89页 |
4.3.6 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分析 | 第89页 |
4.3.7 生物信息统计分析 | 第89-90页 |
4.4 统计分析 | 第90页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0-105页 |
4.5.1 Sn2PA、sn2PDHA和 sn2PARA对大鼠摄食量、体重以及脂肪重量的影响 | 第90-91页 |
4.5.2 Sn2PA、sn2PDHA和 sn2PARA对大鼠的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第91-93页 |
4.5.3 Sn2PA、sn2PDHA和 sn2PARA对大鼠的组血清标记物的影响 | 第93-94页 |
4.5.4 Sn2PA、sn2PDHA和 sn2PARA对大鼠肝脏重量、肝脏TAG含量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94-96页 |
4.5.5 Sn2PA、sn2PDHA和 sn2PARA对大鼠粪便中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第96-100页 |
4.5.6 Sn2PA、sn2PDHA和 sn2PARA对大鼠粪便中核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4.5.7 Sn2PA、sn2PDHA和 sn2PARA对大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OPO结合MCT对 SD大鼠粪便微生物组成和代谢性内毒素的影响 | 第106-122页 |
5.1 前言 | 第106-107页 |
5.2 材料与仪器 | 第107-108页 |
5.2.1 原材料 | 第107页 |
5.2.2 试剂 | 第107页 |
5.2.3 仪器 | 第107-108页 |
5.2.4 动物及饲料 | 第108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08-110页 |
5.3.1 动物实验设计 | 第108-109页 |
5.3.2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第109-110页 |
5.3.3 MiSeq高通量测序 | 第110页 |
5.3.4 生物信息统计分析 | 第110页 |
5.4 统计分析 | 第110页 |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0-121页 |
5.5.1 OP、OPMT和 MT油脂对大鼠摄食量、能量摄入量和体组织重量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5.5.2 OP、OPMT和 MT对大鼠血脂标记物含量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5.3 OP、OPMT和 MT对大鼠粪便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5.5.4 OP、OPMT和 MT对大鼠粪便微生物结构的影响 | 第114-118页 |
5.5.5 OP、OPMT和 MT对大鼠粪便关键微生物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5.5.6 OP、OPMT和 MT对大鼠代谢内毒素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2-123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23页 |
6.3 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5页 |
附录 | 第135-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45-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