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 第13-16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5.2 语料来源 | 第14-16页 |
第2章 真偏误与假偏误 | 第16-28页 |
2.1 真偏误与假偏误的区分 | 第16-17页 |
2.2 真偏误与假偏误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 第17-26页 |
2.2.1 非华裔越南人汉语习得真偏误表现 | 第17-23页 |
2.2.1.1 “分析”阶段产生的真偏误 | 第17-21页 |
2.2.1.2 “内置”阶段产生的真偏误 | 第21-23页 |
2.2.2 华裔越南人汉语习得假偏误表现 | 第23-26页 |
2.2.2.1 “对应”阶段产生的假偏误 | 第23-25页 |
2.2.2.2 “合成”阶段产生的假偏误 | 第25-26页 |
2.3 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偏误中的语义、语篇、语用偏误 | 第28-44页 |
3.1 偏误与语义、语篇、语用的联系 | 第28-29页 |
3.1.1 什么是偏误 | 第28页 |
3.1.2 偏误中的语义、语篇、语用偏误 | 第28-29页 |
3.2 偏误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 第29-43页 |
3.2.1 偏误中的语义表现 | 第29-37页 |
3.2.1.1 因直译产生的语义偏误 | 第29-31页 |
3.2.1.2 因生造产生的语义偏误 | 第31-32页 |
3.2.1.3 因语序不对应产生的语义偏误 | 第32-33页 |
3.2.1.4 因语码转换产生的语义偏误 | 第33-35页 |
3.2.1.5 因替换产生的语义偏误 | 第35-36页 |
3.2.1.6 因搭配上的不对应产生的语义偏误 | 第36-37页 |
3.2.2 偏误中的语篇表现 | 第37-40页 |
3.2.2.1 因连词与关联词的误用产生的语篇偏误 | 第37-39页 |
3.2.2.2 因缺少关联词语产生的语篇偏误 | 第39-40页 |
3.2.3 偏误中的语用偏误表现 | 第40-43页 |
3.2.3.1 因母语与目的语的非对应关系产生的语用偏误 | 第40-41页 |
3.2.3.2 因准对称偏误产生的语用偏误 | 第41-43页 |
3.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 | 第44-50页 |
4.1 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的区分 | 第44页 |
4.2 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 第44-49页 |
4.2.1 显性偏误的表现 | 第45-47页 |
4.2.1.1 因类比产生的显性偏误 | 第45-46页 |
4.2.1.2 因累加产生的显性偏误 | 第46-47页 |
4.2.2 隐性偏误的表现 | 第47-49页 |
4.3 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整体性偏误与局部性偏误 | 第50-56页 |
5.1 整体性偏误与局部性偏误的区分 | 第50页 |
5.1.1 整体性偏误 | 第50页 |
5.1.2 局部性偏误的表现 | 第50页 |
5.2 整体性偏误与局部性偏误的产生及原因 | 第50-54页 |
5.2.1 整体性偏误的表现 | 第51-52页 |
5.2.2 局部性偏误 | 第52-54页 |
5.3 小结 | 第54-56页 |
第6章 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建议 | 第56-61页 |
6.1 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剖析 | 第56-57页 |
6.2 对越南汉语教学中的建议 | 第57-59页 |
6.2.1 对非华裔越南人的汉语教学建议 | 第57-58页 |
6.2.1.1 社会文化心理因素 | 第57页 |
6.2.1.2 汉越音的正迁移 | 第57-58页 |
6.2.2 对华裔越南人的汉语教学建议 | 第58页 |
6.2.3 师资方面 | 第58-59页 |
6.3 小结 | 第59-61页 |
第7章 结语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越南学生语法偏误的病句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