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1.2.2.1 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 | 第10页 |
1.2.2.2 帮助地理教师履行相应的职责 | 第10-11页 |
1.2.2.3 解决教材与教学实际情况的矛盾 | 第11页 |
1.2.2.4 促进学生的成长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关于教材 | 第12页 |
1.3.2 关于教材的“二次开发” | 第12-13页 |
1.3.3 关于地理教材的“二次开发”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1.4.1 文献法 | 第14-15页 |
1.4.2 调查法 | 第15页 |
1.4.3 案例法 | 第15页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15-16页 |
第2章 地理教材“二次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16页 |
2.2 认知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2.3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 | 第17-18页 |
2.4 学习迁移理论 | 第18-19页 |
第3章 基于教师调查问卷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的“二次开发”的现状分析 | 第19-28页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19-20页 |
3.1.1 问卷的设计 | 第19页 |
3.1.2 调查的目的 | 第19页 |
3.1.3 调查的对象 | 第19-20页 |
3.2 问卷的回收和统计 | 第20-28页 |
3.2.1 被调查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第20-23页 |
3.2.2 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认识程度 | 第23-24页 |
3.2.3 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情况 | 第24-26页 |
3.2.4 教师对地理教材“二次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第4章 地理教材“二次开发”的基本原则、流程与方法 | 第28-32页 |
4.1 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4.1.1 遵循课标 | 第28页 |
4.1.2 关注学生 | 第28页 |
4.1.3 联系实际生活 | 第28页 |
4.1.4 结合时代发展 | 第28-29页 |
4.2 地理教材“二次开发”的基本流程 | 第29-30页 |
4.2.1 课标分析 | 第29页 |
4.2.2 学情分析 | 第29页 |
4.2.3 教材分析 | 第29-30页 |
4.3 地理教材“二次开发”的方法 | 第30-32页 |
4.3.1 补充 | 第31页 |
4.3.2 删减 | 第31页 |
4.3.3 调序 | 第31页 |
4.3.4 替换 | 第31-32页 |
第5章 地理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 | 第32-51页 |
5.1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 第32-39页 |
5.1.1 单元结构分析 | 第32-37页 |
5.1.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表层系统特点分析 | 第37-38页 |
5.1.2.1 课文系统 | 第37页 |
5.1.2.2 图像系统 | 第37-38页 |
5.1.2.3 作业系统 | 第38页 |
5.1.3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的优点 | 第38页 |
5.1.3.1 栏目多样 | 第38页 |
5.1.3.2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第38页 |
5.1.3.3 案例多样 | 第38页 |
5.1.4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的不足之处 | 第38-39页 |
5.2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 | 第39-51页 |
5.2.1 补充 | 第39-46页 |
5.2.2 删减 | 第46-47页 |
5.2.3 调序 | 第47-48页 |
5.2.4 替换 | 第48-51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