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2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10页 |
2.课程理论研究的需要 | 第10页 |
3.一线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 | 第10-11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国内外对历史解释素养的研究 | 第11-14页 |
(1) 国外对历史解释素养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2) 国内对历史解释素养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2.国内外对素养目标达成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 国外素养目标达成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2) 国内对素养目标达成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三) 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1.诠释学理论 | 第16-19页 |
(1) 诠释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 第16-18页 |
(2) 诠释学与历史教学的关系 | 第18-19页 |
2.知识转型理论 | 第19-20页 |
3.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4.课程目标评价理论 | 第21页 |
(四) 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21-24页 |
1.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2) 调查研究法 | 第21-22页 |
(3) 案例研究法 | 第22页 |
2.意义 | 第22-24页 |
(1) 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 第22页 |
(2) 增强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 第22页 |
(3) 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 第22页 |
(4) 有助于教师角色的准变,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 | 第22-24页 |
二、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表现标准的内涵 | 第24-33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1.素养 | 第24-25页 |
2.历史解释素养 | 第25-27页 |
(1) 历史哲学与史学理论对“历史解释”的描述 | 第25-26页 |
(2) 新课程标准对“历史解释”的定义 | 第26-27页 |
(二)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评价标准 | 第27-29页 |
(三) 历史解释素养的结构 | 第29-33页 |
1.学科基本技能 | 第29-30页 |
2.学科思维品质 | 第30-33页 |
三、一线教师落实“历史解释素养”的现状及归因分析 | 第33-65页 |
(一) 一线教学对“历史解释素养”落实情况的相关调查 | 第33-49页 |
1.问卷的回收与统计情况 | 第33-34页 |
2.问卷分析情况 | 第34-49页 |
(1) 学生的学习动机 | 第34-35页 |
(2) 学生对解释素养概念的理解 | 第35-36页 |
(3) 学生对解释素养的掌握情况 | 第36-42页 |
(4) 教师在教学中对解释素养的落实情况分析 | 第42-47页 |
(5) 学生获得解释素养困难的原因分析 | 第47-49页 |
(二) 对教师理解与落实历史解释素养的访谈调查 | 第49-57页 |
1.教师访谈实录 | 第50-56页 |
2.访谈分析 | 第56-57页 |
(三) 调查结果 | 第57-59页 |
1.学生对历史解释素养的掌握情况只能达到水平一 | 第57-58页 |
2.不少教师未能全面理解历史释素养目标的内涵 | 第58页 |
3.不少教师难以将新课程理念迁移到教学实践中 | 第58-59页 |
(四) 问题原因分析 | 第59-65页 |
1.客观因素 | 第59-60页 |
(1) 传统教学观念的负累 | 第59页 |
(2) 教师工作压力大 | 第59-60页 |
(3) 教学评价机制单一制约教师理念转变 | 第60页 |
2.主观因素 | 第60-65页 |
(1)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 第60-63页 |
(1) 知识素养方面 | 第60-61页 |
(2) 史学理论素养方面 | 第61-62页 |
(3) 教学理论素养方面 | 第62页 |
(4) 学习能力方面 | 第62-63页 |
(2) 教师形成的教学习惯 | 第63-65页 |
四、对策研究 | 第65-93页 |
(一) 更新教学理念 | 第65-72页 |
1.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的途径 | 第65-71页 |
(1) 主动学习——引起新理论对原有观念的冲击 | 第65-66页 |
(2) 积极实践——提升新理论对教学操作的指导 | 第66-71页 |
2.转换思维运用新理念剖析历史解释素养目标 | 第71-72页 |
(二) 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 第72-88页 |
1.教师史料教学素养的发展 | 第72-78页 |
(1) 史料的运用素养 | 第72-75页 |
(2) 培养学生对史料运用的技能 | 第75-78页 |
2.开展理解性教学 | 第78-84页 |
(1) 教学立意的有效设计 | 第78-79页 |
(2) 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结合 | 第79-83页 |
(3)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 | 第83-84页 |
3.掌握历史解释的基本方式 | 第84-87页 |
(1) 理性解释方式 | 第85-86页 |
(2) 叙述解释方式 | 第86-87页 |
(3) 图像解释方式 | 第87页 |
4.拥有训练学生表达技能的技巧 | 第87-88页 |
(三) 在目标教学中革新教学习惯 | 第88-93页 |
1.管控“教学习惯”的途径 | 第88-90页 |
(1) 从教学细微处着手改变教学习惯 | 第89页 |
(2) 通过优秀教学课例的学习改变不良教学习惯 | 第89-90页 |
(3) 经由持久的教学生活实践陶冶良好教学习惯 | 第90页 |
2.改变教学习惯的方式 | 第90-93页 |
(1) 通过教学录像发现问题 | 第90-91页 |
(2) 研究教学日记 | 第91页 |
(3) 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行动研究 | 第91-93页 |
五、结语 | 第93-94页 |
六、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一 | 第98-101页 |
附录二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