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1. 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诉求 | 第12页 |
2. 对当代高校教学现状的反思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 “动力学”的教育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大学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五)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0页 |
一、“动力学的大教育”理论钩沉与创新 | 第20-30页 |
(一) “动力学的大教育”的提出——基于对“静力学的小教育”的批判 | 第20-23页 |
1. 唯知识论 | 第20-21页 |
2. 外力决定论 | 第21-22页 |
3. 简单化与机械化 | 第22-23页 |
4. 封闭僵化 | 第23页 |
(二) “动力学的大教育”的哲学基础 | 第23-26页 |
1. 马克思“历史理性”的实践人学 | 第23-24页 |
2.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 第24-25页 |
3.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哲学 | 第25-26页 |
(三) “动力学的大教育”的核心纲领 | 第26-27页 |
1. “动力学的大教育”在目标定位上是过程的、动态的、逐级提升的 | 第26页 |
2. “动力学的大教育”的学科格局与视野气势恢宏,学科发展无边界 | 第26-27页 |
3. “动力学的大教育”其教育教学活动的时空领域无边界,没有画地为牢的思想约束 | 第27页 |
(四) “动力学的大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27-30页 |
1. 唯发展论 | 第27-28页 |
2. 内因决定论 | 第28页 |
3. 动态生成论 | 第28页 |
4. 系统综合与开放 | 第28-30页 |
二、“动力学的大教育”的实践形态——“学生讲堂” | 第30-36页 |
(一)“学生讲堂”的产生与发展 | 第30-32页 |
1. 产生缘起 | 第30-31页 |
2. 发展历程 | 第31-32页 |
(二) “学生讲堂”所彰显的“动力学的大教育”的特点 | 第32-36页 |
1. 学生具有主体性、自主性 | 第32-33页 |
2. 主题具有多样性、生活性 | 第33-34页 |
3. 课堂具有移动性、开放性 | 第34-35页 |
4. 过程具有动态生成性 | 第35页 |
5. 要素具有整合性 | 第35-36页 |
三、基于“动力学的大教育”的理论视角对大学教学“静力学的小教育”样态的批判 | 第36-45页 |
(一) 在教学目标上,重“知识人”的培养,轻“智慧人”的养成 | 第36-39页 |
1. “知识人”是对知识自身的僭越 | 第36-37页 |
2. “知识人”对学生主体性的僭越 | 第37页 |
3. “知识人”是对幸福生活的僭越 | 第37-38页 |
4. “知识人”的教学目标造成了“智慧人”大学教育理念的失落 | 第38-39页 |
(二) 在课程设置上,重学科性、专业性,轻跨学科、跨专业性 | 第39-40页 |
1. 课程设置学科化 | 第39-40页 |
2. 课程设置专门化、专业化 | 第40页 |
(三) 教学活动封闭僵化,脱离生活世界 | 第40-43页 |
1. 教学活动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忽视学生参与 | 第40-41页 |
2. 教学活动内容以学科知识为主,脱离生活经验 | 第41页 |
3. 教学活动过程以机械训练为主,轻视自由想象 | 第41-42页 |
4. 教学活动要素缺少互动整合,难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 第42-43页 |
(四) 教学评价以考试为主,遮蔽了教学评价的“教育”本性 | 第43-45页 |
四、“动力学的大教育”理论及实践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 第45-53页 |
(一) 教学目标取向上,由“知识人”转向“智慧人”的培养 | 第45-48页 |
1. 培养“智慧人”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生活” | 第45-46页 |
2. “智慧人”要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创造能力 | 第46-47页 |
3. 培养“智慧人”要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 第47-48页 |
(二) 建设多元综合的课程体系 | 第48-50页 |
1. 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相平衡 | 第48-49页 |
2. 专业性与人文性相平衡 | 第49-50页 |
(三) 拓宽教学活动边界,回归生活世界 | 第50-52页 |
1. 打破班级授课制,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形式 | 第50页 |
2. 教学活动内容和主题上,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并重 | 第50页 |
3. 大学教学活动过程要注重训练与自由的平衡 | 第50-51页 |
4. 整合教学活动要素,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涌现 | 第51-52页 |
(四) 改革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回归教学评价的“教育本性”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