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6-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7-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理论价值 | 第14-15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第2章 地理空间要素感知能力的概述 | 第18-23页 |
2.1 地理空间要素感知能力的界定 | 第18-22页 |
2.1.1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 第18-20页 |
2.1.2 地理空间要素 | 第20-21页 |
2.1.3 地理空间要素感知能力 | 第21-22页 |
2.2 地理空间要素感知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2.1 认知理论 | 第22页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对近5年学业水平地理试题中地理空间要素感知能力考查的评析 | 第23-27页 |
3.1 学业水平地理试题中层级分类 | 第23-25页 |
3.2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5-27页 |
3.2.1 从纵向分析不同年份考查能力所占比重 | 第25-26页 |
3.2.2 依据能力构成深入分析考查的水平层级 | 第26-27页 |
第4章 初中生地理空间要素感知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 第27-37页 |
4.1 调查目的 | 第27页 |
4.2 调查对象 | 第27页 |
4.3 调查方法及过程 | 第27-30页 |
4.3.1 调查试卷的编制 | 第27-28页 |
4.3.2 试题项目研究及信度检验 | 第28-30页 |
4.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30-35页 |
4.4.1 总体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4.4.2 逐项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4.5 调查结论 | 第35-37页 |
4.5.1 地理空间要素感知能力整体水平不高 | 第35页 |
4.5.2 学生地理空间要素感知能力差异明显 | 第35-36页 |
4.5.3 基本技能如读图不熟,方位感差 | 第36页 |
4.5.4 空间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过渡依赖记忆的学习方法 | 第36-37页 |
第5章 培养初中生地理空间要素感知能力的教学建议 | 第37-54页 |
5.1 针对差异采取分层次教学的培养策略 | 第37-44页 |
5.1.1 备课环节 | 第37-38页 |
5.1.2 教学实施环节 | 第38-40页 |
5.1.3 作业布置环节及学生评价环节 | 第40-44页 |
5.2 基本技能、地图空间知识归纳训练 | 第44-48页 |
5.2.1 基本技能的掌握 | 第44-46页 |
5.2.2 地理空间要素知识的归纳训练 | 第46-48页 |
5.3 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 | 第48-51页 |
5.3.1 比较的教学方法 | 第49页 |
5.3.2 直观教学方法 | 第49-51页 |
5.4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空间要素的观察、想象、分析、推理 | 第51页 |
5.5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采取画图、识图、综合析图的策略 | 第51-52页 |
5.6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渗透动态变化理念 | 第52-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6.1.1 从新理论视角丰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内涵框架 | 第54页 |
6.1.2 地理空间要素感知能力的调查现状 | 第54-55页 |
6.1.3 针对现状问题提出的相关教学建议 | 第55页 |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A 初中生地理空间要素感知能力测试A卷 | 第58-60页 |
附录B 初中生地理空间要素感知能力测试B卷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