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2.1 驾驶员驾驶行为浅析 | 第9-11页 |
1.2.2 我国营运车辆驾驶员驾驶适宜性检测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发展趋势 | 第15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5.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驾驶适宜性与驾驶行为 | 第18-25页 |
2.1 驾驶人职业适宜性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 驾驶人驾驶行为特性 | 第19-24页 |
2.2.1 驾驶人驾驶行为过程分析 | 第19-23页 |
2.2.2 营运车辆驾驶人驾驶行车特点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分类分析 | 第25-34页 |
3.1 驾驶适宜性评价指标 | 第25页 |
3.2 驾驶适宜性检测评价指标与驾驶行为的联系 | 第25-30页 |
3.2.1 紧急反应与驾驶行为的关系 | 第26页 |
3.2.2 连续紧急反应与驾驶行为的关系 | 第26-27页 |
3.2.3 处置判断与驾驶行为的关系 | 第27页 |
3.2.4 夜间视力与驾驶行为的联系 | 第27页 |
3.2.5 暗适应与驾驶行为的联系 | 第27-28页 |
3.2.6 速度估计与驾驶行为的联系 | 第28页 |
3.2.7 深度知觉与驾驶行为的联系 | 第28页 |
3.2.8 动体视力与驾驶行为的联系 | 第28-29页 |
3.2.9 选择反应时间与驾驶行为的联系 | 第29页 |
3.2.10 选择反应错误次数与驾驶行为的联系 | 第29-30页 |
3.2.11 周边风险感知中心、周边反应时间与驾驶行为的联系 | 第30页 |
3.2.12 周边风险感知中心、周边反应错误次数与驾驶行为的联系 | 第30页 |
3.3 驾驶行为的概括归类 | 第30-32页 |
3.3.1 感知特性类驾驶行为 | 第31页 |
3.3.2 判断特性类驾驶行为 | 第31-32页 |
3.3.3 操作特性类驾驶行为 | 第32页 |
3.4 驾驶行为与驾驶适宜性检测评价单项指标的归类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处理 | 第34-38页 |
4.1 驾驶员行车记录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 第34-35页 |
4.1.1 驾驶员行车记录数据采集方法 | 第34页 |
4.1.2 驾驶员行车安全记录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 第34-35页 |
4.2 驾驶适宜性单项指标检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 | 第35-37页 |
4.2.1 驾驶适宜性检测数据的采集要求 | 第35页 |
4.2.2 驾驶适宜性检测数据的初步处理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驾驶行为与驾驶适宜性单项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57页 |
5.1 相关性分析前的检验方法 | 第38-41页 |
5.1.1 正态分布检验 | 第38-39页 |
5.1.2 独立样本T检验 | 第39-41页 |
5.1.3 pearson相关性分析 | 第41页 |
5.2 驾驶行为与驾驶适宜性检测评价单项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第41-56页 |
5.2.1 感知特性类驾驶行为与适宜性检测评价单项指标相关性研究 | 第41-46页 |
5.2.2 判断特性类驾驶行为与适宜性检测评价单项指标相关性研究 | 第46-51页 |
5.2.3 操作特性类驾驶行为与适宜性检测评价单项指标相关性研究 | 第5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1 结论 | 第57页 |
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