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

“三部六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西安市铁一中滨河学校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8页
        1.4.2 问卷调查法第18-19页
        1.4.3 观察法第19页
        1.4.4 Excel统计分析法第19页
        1.4.5 试验对照法第19页
    1.5 研究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第21-29页
    2.1 “三部六环”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界定第21-23页
    2.2 “三部六环”教学模式的特点第23-24页
        2.2.1 教学目的上更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第23页
        2.2.2 教学内容上由照本宣科到开放式选题第23页
        2.2.3 教学方法上由教师的“一言堂”到学生的自主探究第23-24页
    2.3 “二部六环”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第24-29页
        2.3.1 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第24-25页
        2.3.2 建构主义理论第25页
        2.3.3 合作学习理论第25-26页
        2.3.4 发现学习理论第26页
        2.3.5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第26页
        2.3.6 多元智力理论第26-29页
第3章 “三部六环”教学模式应用现状调查第29-41页
    3.1 问卷、课堂观察的设计与实施第29-31页
        3.1.1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第29-30页
        3.1.2 调查实施第30页
        3.1.3 课堂观察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第30-31页
    3.2 问卷、课堂观察结果分析第31-40页
        3.2.1 问卷结果分析第31-39页
        3.2.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第39-40页
    3.3 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三部六环”教学模式实施要求第41-49页
    4.1 “三部六环”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第41-42页
    4.2 “三部六环”教学模式实施要求第42-43页
    4.3 “三部六环”教学模式实施步骤第43-49页
第5章 “三部六环”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第49-55页
    5.1 课堂部分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第49-52页
        5.1.1 合理分配各环节所用时间第49页
        5.1.2 做好各环节的顺利衔接工作第49-50页
        5.1.3 课堂合作探究环节应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第50页
        5.1.4 课堂合作探究中及时监控与引导第50-51页
        5.1.5 课堂合作探究环节注意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第51页
        5.1.6 探究结果总结环节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第51页
        5.1.7 注意评价的及时性、针对性、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第51-52页
    5.2 针对地理核心素养方面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第52-53页
        5.2.1 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思维的培养第52页
        5.2.2 强化地图教学,突出区域特色,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观第52-53页
        5.2.3 选取经典案例,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第53页
        5.2.4 让地理知识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第53页
    5.3 教师自身的提高与改进措施第53-55页
        5.3.1 扩充知识体系第53-54页
        5.3.2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与活动第54页
        5.3.3 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创设第54-55页
第6章 “三部六环”教学模式案例设计与效果测评第55-81页
    6.1 “三部六环”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案例设计第55-70页
        6.1.1 教学案例实施的原则第55-56页
        6.1.2 教学班级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第56-57页
        6.1.3 优化前后《巴西(下)》教学案例的对比第57-70页
    6.2 改进后的“三部六环”教学模式学生成绩的效果测评第70-71页
    6.3 “三部六环”教学模式使用效果的后测问卷调查第71-81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7.1 结论第81-82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附录第87-97页
致谢第97-9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语料库的藏族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动名搭配研究
下一篇: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内涵特征及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