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第11-12页 |
1.研究设计 | 第11页 |
2.研究过程 | 第11-12页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对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基本认识 | 第12-14页 |
2.我国基层教师组织的现状 | 第14-16页 |
一、教师专业共同体理论 | 第16-27页 |
(一) 教师专业共同体构建的思想基础 | 第16-20页 |
1.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与对教师要求的变化 | 第16-17页 |
2.教师专业化与共同体理论 | 第17-19页 |
3.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概念界定与分析 | 第19-20页 |
(二)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理念 | 第20-23页 |
1.共享的教研规则和专业价值 | 第20-21页 |
2.基于教学问题的反思性对话 | 第21-22页 |
3.教学活动的公共化 | 第22页 |
4.对学生学习的共同关注 | 第22-23页 |
5.全校范围的合作 | 第23页 |
(三) 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 | 第23-27页 |
1.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价值 | 第23-25页 |
2.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意义 | 第25-27页 |
二、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操作技术 | 第27-31页 |
(一) 硬件架构 | 第27-29页 |
1.确保见面交谈的时间 | 第27页 |
2.提供临近的物理空间 | 第27页 |
3.形成互赖的教学角色 | 第27-28页 |
4.建立沟通的结构 | 第28页 |
5.教师赋权与学校自治 | 第28-29页 |
(二) 精神支持 | 第29-31页 |
1.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改进 | 第29页 |
2.以信任与尊重彼此对待 | 第29页 |
3.以知识和技能为改进提供基础 | 第29页 |
4.学校领导的支持 | 第29-30页 |
5.同化新成员 | 第30-31页 |
三、我国学校基层教师组织的专业共同体状态 | 第31-42页 |
(一) 教师组织的结构 | 第31-33页 |
1.教研组与年级组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 | 第31-33页 |
2."两组"模式在学校中的架构 | 第33页 |
(二) 教师组织专业性薄弱 | 第33-38页 |
1.行政性强于专业性 | 第33-37页 |
2.教学法的缺失与"潜规则"的盛行 | 第37-38页 |
(三) 教师组织中"共同体"氛围的缺失 | 第38-42页 |
1.教师工作中的个人主义 | 第38-39页 |
2.教师团队中的派别主义 | 第39-40页 |
3.地域人文环境导致教师间的疏远 | 第40-42页 |
四、构建我国校本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议 | 第42-50页 |
(一) 加强专业性 | 第42-47页 |
1.学校行政功能服务于专业功能 | 第42页 |
2.为教师赋权增能 | 第42-43页 |
3.确保见面交谈的时间 | 第43-44页 |
4.建立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和目标 | 第44-45页 |
5.以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为活动的出发点 | 第45-47页 |
(二) 加强共同体的建设 | 第47-50页 |
1.利用系统思考消解派别主义的弊端 | 第47页 |
2.利用游戏和庆典加强共同体意识 | 第47-49页 |
3.利用深入汇谈巩固共同体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