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导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1.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0-13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10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4 研究路线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2.1 技术接受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 第13-18页 |
2.1.1 理性行为理论(TRA) | 第13-14页 |
2.1.2 技术接受模型(TAM) | 第14-17页 |
2.1.3 外部变量 | 第17-18页 |
2.2 社交网络的发展 | 第18-21页 |
2.2.1 社交网络的定义 | 第18-20页 |
2.2.2 社交网络的发展 | 第20-21页 |
2.3 微博和微招聘的发展 | 第21-25页 |
2.3.1 微博的发展 | 第21-23页 |
2.3.2 微招聘的发展 | 第23-25页 |
3 研究模型与假设 | 第25-30页 |
3.1 研究模型 | 第25-27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7-30页 |
3.2.1 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意向的影响 | 第27页 |
3.2.2 外部刺激对认知反应的关系 | 第27-30页 |
4 研究过程 | 第30-36页 |
4.1 问卷构成及其发放 | 第30-34页 |
4.1.1 量表来源 | 第30-31页 |
4.1.2 调查对象及问卷发放 | 第31页 |
4.1.3 具体量表 | 第31-34页 |
4.2 数据处理方式 | 第34-36页 |
4.2.1 信度与效度的分析 | 第34-35页 |
4.2.2 问卷数据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6-50页 |
5.1 基本特征描述分析 | 第36-37页 |
5.2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7-39页 |
5.2.1 量表信度分析 | 第37-38页 |
5.2.2 量表效度分析 | 第38-39页 |
5.3 微招聘使用意向与各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 第39-42页 |
5.3.1 使用微招意向与感知的微招有用性、感知的微招易用性的相关 | 第39-41页 |
5.3.2 感知的微招有用性与主观规范、感知的微招易用性的相关 | 第41页 |
5.3.3 感知的微招易用性与外部刺激间的相关 | 第41-42页 |
5.4 多元回归分析 | 第42-46页 |
5.4.1 使用意向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的回归分析 | 第42-44页 |
5.4.2 感知的微招有用性对感知的微招易用性、主观规范的回归分析 | 第44-45页 |
5.4.3 感知的微招易用性对计算机好玩性, 感知享受性,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知外部控制和计算机焦虑等外部刺激的回归 | 第45-46页 |
5.5 结果讨论 | 第46-49页 |
5.6 研究结果的运用 | 第49-50页 |
6 研究比较与结论 | 第50-55页 |
6.1 微招聘与传统招聘的比较 | 第50-52页 |
6.1.1 招聘成本 | 第50-51页 |
6.1.2 招聘时效 | 第51页 |
6.1.3 招聘范围 | 第51-52页 |
6.1.4 招聘的灵活性 | 第52页 |
6.2 微招聘的不足之处 | 第52-54页 |
6.2.1 受众有限 | 第52-53页 |
6.2.2 真实性有待考察 | 第53页 |
6.2.3 信息包含量少 | 第53-54页 |
6.3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6.4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