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识城市构建过程中的智库建设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第9-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2.1 本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 第11-16页 |
2.1.1 知识城市 | 第11-13页 |
2.1.2 智库 | 第13-15页 |
2.1.3 操作化界定 | 第15-16页 |
2.2 关于知识城市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3 关于智库的研究 | 第17-21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2.4 关于智库建设与知识城市的研究现状 | 第21页 |
2.5 以往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 第21-22页 |
2.6 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2.6.1 理论意义 | 第22页 |
2.6.2 现实意义 | 第22-23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3-25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2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3.3.1 文献研究 | 第23-24页 |
3.3.2 案例研究 | 第24页 |
3.3.3 对比研究 | 第24页 |
3.3.4 交叉研究 | 第24页 |
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4-25页 |
4 我国知识城市构建与智库建设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4.1 知识城市建设进程 | 第25-26页 |
4.1.1 建设现状 | 第25页 |
4.1.2 发展前景 | 第25-26页 |
4.2 智库建设进程 | 第26-33页 |
4.2.1 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4.2.2 智库类型 | 第27-29页 |
4.2.3 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5 典型知识城市案例剖析 | 第33-40页 |
5.1 伦敦 | 第33-35页 |
5.1.1 概述 | 第33页 |
5.1.2 智库功能分析 | 第33-34页 |
5.1.3 伦敦建设知识城市措施 | 第34-35页 |
5.2 深圳 | 第35-40页 |
5.2.1 概述 | 第35-36页 |
5.2.2 城市作用于智库发展之模式 | 第36-38页 |
5.2.3 智库反作用于城市建设 | 第38-40页 |
6 智库与知识城市耦合共生之模型构建 | 第40-48页 |
6.1 智库的数量、质量与类型 | 第40-42页 |
6.1.1 数量 | 第40页 |
6.1.2 质量 | 第40-41页 |
6.1.3 类型 | 第41-42页 |
6.2 知识城市孕育智库发展 | 第42-44页 |
6.2.1 鼓励扶持,营造良好的意识环境 | 第42-43页 |
6.2.2 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 第43-44页 |
6.3 智库反哺城市建设 | 第44-48页 |
6.3.1 战略政策的储备库 | 第44-45页 |
6.3.2 研究咨询的高地 | 第45页 |
6.3.3 宣传普及的平台 | 第45-46页 |
6.3.4 人才培养的蓄水池 | 第46页 |
6.3.5 国际交流的前沿 | 第46-48页 |
7 促进我国智库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 第48-54页 |
7.1 保持智库研究咨询独立客观性 | 第48-49页 |
7.1.1 增强包容 | 第48页 |
7.1.2 防止智库“秘书化” | 第48页 |
7.1.3 杜绝政府“定制专家意见” | 第48-49页 |
7.2 凝聚、培育优秀人才 | 第49-50页 |
7.2.1 创新用人机制 | 第49页 |
7.2.2 培育智库型人才 | 第49页 |
7.2.3 健全人才评价体系 | 第49-50页 |
7.2.4 营造优良环境 | 第50页 |
7.3 促进智库不断完善,提升其影响力 | 第50-51页 |
7.3.1 健全筹资机制 | 第50页 |
7.3.2 创新研究方法 | 第50-51页 |
7.3.3 建立强有力的成果推销机制 | 第51页 |
7.4 优化政府决策体制和管理体制 | 第51-52页 |
7.4.1 完善政府决策咨询的机制和渠道 | 第52页 |
7.4.2 改革智库登记制度 | 第52页 |
7.5 推进智库决策咨询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 第52-54页 |
7.5.1 强化决策者的咨询意识 | 第53页 |
7.5.2 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 | 第53-54页 |
8 研究的新意与不足 | 第54-56页 |
8.1 研究的新意 | 第54页 |
8.2 研究的不足 | 第54-56页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