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商圈环道交通特性分析 | 第20-36页 |
2.1 商圈概述 | 第20-21页 |
2.2 商圈交通概述 | 第21-25页 |
2.2.1 交通对商圈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2 商圈路网形态 | 第22页 |
2.2.3 商圈交通特性 | 第22-25页 |
2.3 商圈环道概述 | 第25-29页 |
2.3.1 商圈环道的产生及发展 | 第25页 |
2.3.2 商圈环道交通组织分类 | 第25-27页 |
2.3.3 商圈环道的交通功能 | 第27-28页 |
2.3.4 商圈环道的优劣分析 | 第28-29页 |
2.4 商圈环道交通拥堵特征 | 第29-30页 |
2.4.1 交通拥堵时间特征 | 第29页 |
2.4.2 交通拥堵空间特征 | 第29-30页 |
2.5 商圈环道交通拥堵成因分析 | 第30-34页 |
2.5.1 商圈环道交通拥堵一般成因 | 第30-33页 |
2.5.2 商圈环道交通拥堵的特殊成因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交通状态识别方法研究 | 第36-50页 |
3.1 商圈环道交通状态分类 | 第36-37页 |
3.1.1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分类 | 第36-37页 |
3.1.2 商圈环道交通状态分类 | 第37页 |
3.2 交通状态识别方法选择 | 第37-38页 |
3.3 商圈路网交通状态识别指标体系 | 第38-44页 |
3.3.1 商圈路网交通状态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8-39页 |
3.3.2 商圈环道交通状态评价指标的定义 | 第39-44页 |
3.4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交通状态识别方法研究 | 第44-48页 |
3.4.1 模糊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 第44-45页 |
3.4.2 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3.4.3 算法分析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商圈环道交通拥堵疏导方法研究 | 第50-64页 |
4.1 交通拥堵疏导思路与步骤 | 第50-51页 |
4.1.1 疏导思路 | 第50页 |
4.1.2 疏导步骤 | 第50-51页 |
4.2 基于最短路径节点分流的商圈环道交通拥堵疏导方法 | 第51-56页 |
4.2.1 疏导思路及流程 | 第51-53页 |
4.2.2 基于最短路径的节点分流疏导方法 | 第53-56页 |
4.3 基于鲁棒性的节点控制优化方法 | 第56-62页 |
4.3.1 建立基于鲁棒优化的节点控制多目标优化模型 | 第57-59页 |
4.3.2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 第59-61页 |
4.3.3 目标函数权重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64-82页 |
5.1 南坪商圈概况 | 第64-65页 |
5.1.1 南坪商圈概况 | 第64页 |
5.1.2 南坪环道概况 | 第64-65页 |
5.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65-67页 |
5.3 交通状态识别 | 第67-72页 |
5.3.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第67-69页 |
5.3.2 交通状态识别 | 第69-72页 |
5.4 交通拥堵疏导 | 第72-81页 |
5.4.1 商圈环道交通拥堵疏导 | 第72-77页 |
5.4.2 节点控制优化 | 第77-80页 |
5.4.3 方案评价 | 第80-81页 |
5.4.4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 第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