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第20-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大城市出租车发展趋势及运力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39页 |
2.1 出租车定义及属性 | 第24-27页 |
2.1.1 出租车的定义 | 第24页 |
2.1.2 出租车的基本属性 | 第24-25页 |
2.1.3 出租车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25-27页 |
2.2 大城市出租车的作用与定位 | 第27-29页 |
2.2.1 大城市出租车的作用 | 第27-28页 |
2.2.2 大城市出租车功能定位 | 第28-29页 |
2.3 “互联网+”时代大城市出租车发展趋势分析 | 第29-32页 |
2.3.1 服务水平发展趋势 | 第30页 |
2.3.2 运力规模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2.3.3 智能化发展趋势 | 第31-32页 |
2.4 “互联网+”时代大城市出租车运力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8页 |
2.4.1 大城市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2.4.2 大城市交通系统影响因素 | 第34-36页 |
2.4.3 出租车市场内部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大城市居民出租车新旧业态选择行为研究 | 第39-55页 |
3.1 Nested-Logit模型相关理论 | 第39-44页 |
3.2 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5页 |
3.2.1 个人及家庭属性 | 第44页 |
3.2.2 出行及出行方式特性 | 第44-45页 |
3.2.3 城市环境属性 | 第45页 |
3.3 出行调查设计 | 第45-47页 |
3.4 Nested-Logit模型建立及计算 | 第47-53页 |
3.4.1 选择肢确定 | 第47页 |
3.4.2 模型特征变量选择 | 第47-49页 |
3.4.3 模型上下层参数估计 | 第49-52页 |
3.4.4 模型集计 | 第52-53页 |
3.5 新旧业态选择行为分析 | 第53-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大城市出租车运力调控模型 | 第55-71页 |
4.1 大城市出租车总体需求量预测 | 第55-62页 |
4.1.1 神经网络及其训练过程 | 第55-58页 |
4.1.2 大城市出租车数量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第58-59页 |
4.1.3 模型求解过程 | 第59页 |
4.1.4 重庆市出租车需求量预测结果与检验 | 第59-62页 |
4.2 大城市出租车总量控制 | 第62-65页 |
4.2.1 千人拥有量指标控制 | 第62-63页 |
4.2.2 出租车分担率指标控制 | 第63-64页 |
4.2.3 出行满意度与空驶率指标控制 | 第64-65页 |
4.3 出租车新旧业态合理规模计算模型 | 第65-70页 |
4.3.1 新旧业态出租车出行需求 | 第65页 |
4.3.2 乘客出行效用 | 第65-66页 |
4.3.3 出租车企业或网络约车平台整体收益 | 第66页 |
4.3.4 出行效用函数 | 第66-69页 |
4.3.5 新旧业态出租车合理规模确定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大城市出租车数量规制 | 第71-85页 |
5.1 出租车数量规制必要性 | 第71-73页 |
5.1.1 出租车行业的外部性 | 第71-72页 |
5.1.2 防止出现过度竞争 | 第72页 |
5.1.3 适应“互联网+”出租车经营管理模式 | 第72页 |
5.1.4 利用政府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 第72-73页 |
5.2 国外大城市出租车数量规制及经验借鉴 | 第73-76页 |
5.2.1 美国 | 第73页 |
5.2.2 英国 | 第73-74页 |
5.2.3 日本 | 第74-75页 |
5.2.4 经验及启示 | 第75-76页 |
5.3 新旧业态出租车规制方式的经济学分析 | 第76-78页 |
5.3.1 巡游出租车规制效果分析 | 第76-77页 |
5.3.2 考虑网络约车的规制效果分析 | 第77-78页 |
5.4 大城市出租车数量规制策略 | 第78-84页 |
5.4.1 动态调控出租车总量 | 第79页 |
5.4.2 完善出租车运营许可证发放制度 | 第79-81页 |
5.4.3 严格准入标准,间接控制数量 | 第81-82页 |
5.4.4 新旧业态出租车规模双轨制发展 | 第82-83页 |
5.4.5 建立社会化监管机制,提高规制效果 | 第83-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第85-102页 |
6.1 重庆市“互联网+”出行发展概况 | 第85-91页 |
6.1.1 重庆市城市发展概况 | 第85-87页 |
6.1.2 重庆市出租车发展概况 | 第87-89页 |
6.1.3 重庆市智能出行现状 | 第89-91页 |
6.2 重庆市主城区出租车总量控制 | 第91-95页 |
6.2.1 千人拥有量指标控制 | 第91页 |
6.2.2 出租车分担率指标控制 | 第91-92页 |
6.2.3 出行满意度及空驶率指标控制 | 第92-94页 |
6.2.4 合理规模总量确定 | 第94-95页 |
6.3 重庆市主城区新旧业态出租车合理规模确定 | 第95-99页 |
6.3.1 出租车出行量分析预测 | 第95-96页 |
6.3.2 主城区乘客出行效用 | 第96-97页 |
6.3.3 运营主体整体收益 | 第97页 |
6.3.4 新旧业态合理规模确定 | 第97-99页 |
6.4 重庆市主城区出租车数量规制建议 | 第99-10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7.1 主要成果 | 第102-103页 |
7.2 不足及展望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