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持股计划及其激励效果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1页 |
1.3.1 员工持股计划 | 第9-10页 |
1.3.2 心理契约 | 第10-11页 |
1.3.3 激励作用 | 第11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1-1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13页 |
1.6 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1.6.1 员工持股计划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 第13-14页 |
1.6.2 员工持股计划在国内的发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2.1 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概述 | 第16-19页 |
2.1.1 双因素理论 | 第16页 |
2.1.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6-18页 |
2.1.3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8-19页 |
2.2 激励理论 | 第19-22页 |
2.2.1 激励的需求理论 | 第19-20页 |
2.2.2 激励的过程理论 | 第20-21页 |
2.2.3 我国的激励理论的研究发展 | 第21-22页 |
2.3 心理契约理论 | 第22-26页 |
2.3.1 心理契约理论的发展 | 第22-23页 |
2.3.2 心理契约的特征 | 第23页 |
2.3.3 心理契约的维度及内容 | 第23-26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 第26-32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26页 |
3.2 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7-30页 |
3.3.1 员工持股计划和激励作用 | 第27-28页 |
3.3.2 员工持股计划与心理契约 | 第28-29页 |
3.3.3 心理契约和激励作用 | 第29-30页 |
3.3.4 心理契约的中介作用 | 第30页 |
3.4 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问卷发放 | 第32-36页 |
4.1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 第32页 |
4.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4.3 量表设计与来源 | 第33-36页 |
4.3.1 关于员工持股计划 | 第33-34页 |
4.3.2 关于心理契约 | 第34-35页 |
4.3.3 关于激励作用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36-60页 |
5.1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36-38页 |
5.2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8-43页 |
5.2.1 信度检验 | 第38-40页 |
5.2.2 效度检验 | 第40-43页 |
5.3 相关分析 | 第43-45页 |
5.4 假设检验 | 第45-58页 |
5.4.1 验证假设H1 | 第45-49页 |
5.4.2 验证假设H2 | 第49-52页 |
5.4.3 验证假设H3 | 第52-54页 |
5.4.4 验证假设H4 | 第54-58页 |
5.5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研究启示与管理对策 | 第60-68页 |
6.1 推广员工持股计划作为激励员工的方法 | 第60-61页 |
6.2 注重员工心理契约在激励中的作用 | 第61-63页 |
6.3 建立健全员工持股计划的法律法规 | 第63-64页 |
6.4 不同行业采取差异化的员工持股计划 | 第64-65页 |
6.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65-68页 |
6.5.1 创新之处 | 第65-66页 |
6.5.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