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食品分析与检验论文

链格孢酚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英文缩略表第6-11页
1 前言第11-23页
    1.1 链格孢霉毒素概述第11-13页
    1.2 链格孢酚素简介第13-14页
    1.3 链格孢酚污染现状第14-15页
    1.4 链格孢酚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5-21页
        1.4.1 仪器检测法第16-19页
        1.4.2 免疫分析方法第19-21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页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23页
        1.6.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6.2 技术路线第22-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38页
    2.1 实验材料第23-26页
        2.1.1 主要仪器设备第23页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第23-25页
        2.1.3 主要溶液配制第25-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38页
        2.2.1 AOH半抗原设计第26-27页
        2.2.2 AOH及其半抗原合成第27-28页
        2.2.3 半抗原鉴定第28页
        2.2.4 人工抗原的合成第28-29页
        2.2.5 人工抗原的鉴定第29页
        2.2.6 动物免疫第29页
        2.2.7 抗血清效果分析第29-30页
        2.2.8 多克隆抗体的纯化第30-31页
        2.2.9 链格孢酚ic ELISA方法的建立第31-33页
        2.2.10 链格孢酚ic CLEIA方法的建立第33-36页
        2.2.11 方法特异性第36页
        2.2.12 方法稳定性第36页
        2.2.13 实际样品的测定第36-3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8-82页
    3.1 AOH半抗原/抗原合成设计及分析第38-42页
        3.1.1 理论计算第38-41页
        3.1.2 分子重合性第41-42页
    3.2 AOH及半抗原/抗原合成与鉴定第42-47页
        3.2.1 AOH合成及鉴定第42-43页
        3.2.2 AOH半抗原合成及鉴定第43页
        3.2.3 人工抗原合成及鉴定第43-45页
        3.2.4 人工抗原的鉴定第45-47页
    3.3 抗血清的鉴定及筛选第47-48页
    3.4 AOH-ICELISA方法的建立第48-54页
        3.4.1 棋盘法第48页
        3.4.2 包被原浓度第48-49页
        3.4.3 抗体浓度第49-50页
        3.4.4 反应缓冲液PH值第50页
        3.4.5 反应缓冲液第50-51页
        3.4.6 吐温含量第51页
        3.4.7 缓冲液离子浓度第51-52页
        3.4.8 二抗稀释液第52页
        3.4.9 二抗反应时间第52-53页
        3.4.10 二抗稀释倍数第53-54页
        3.4.11 AOH-ic ELISA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第54页
    3.5 方法评价第54-64页
        3.5.1 特异性第54-56页
        3.5.2 稳定性试验第56-57页
        3.5.3 实际样品第57-59页
        3.5.4 基质效应的消除第59-60页
        3.5.5 样品添加回收实验第60-61页
        3.5.6 HPLC-MS/MS与ic ELISA检测结果对比第61-64页
    3.6 AOH-ic CLEIA 方法的建立第64-72页
        3.6.1 棋盘法第64-65页
        3.6.2 包被原浓度第65-66页
        3.6.3 抗体浓度第66-67页
        3.6.4 竞争反应时间第67页
        3.6.5 反应缓冲液 pH 值第67-68页
        3.6.6 反应缓冲液第68页
        3.6.7 缓冲液吐温含量第68-69页
        3.6.8 缓冲液离子浓度第69-70页
        3.6.9 二抗稀释液第70页
        3.6.10 二抗反应时间第70-71页
        3.6.11 二抗稀释倍数第71页
        3.6.12 AOH-ic CLEIA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1-72页
    3.7 AOH-ic CLEIA方法评价第72-82页
        3.7.1 特异性第72-74页
        3.7.2 稳定性试验第74-75页
        3.7.3 实际样品第75-77页
        3.7.4 基质效应的消除第77-78页
        3.7.5 样品添加回收实验第78-79页
        3.7.6 HPLC-MS/MS与ICCLEIA检测结果对比第79-82页
4 讨论与结论第82-89页
    4.1 讨论第82-87页
        4.1.1 半抗原/抗原设计对抗体质量的影响第82-84页
        4.1.2 衍生手臂接入位点第84-85页
        4.1.3 免疫方法的理化参数优化第85页
        4.1.4 前处理优化第85-86页
        4.1.5 两种快速免疫方法与其他免疫方法的比较第86-87页
    4.2 结论第87-88页
    4.3 创新点第88页
    4.4 展望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5页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情况第95-96页
附图第96-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龙眼核多酚的分离纯化及其对小鼠烫伤愈合的影响
下一篇:达摩稗组培体系优化及同源多倍体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