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5.1 问卷调查法 | 第15-16页 |
1.5.2 文献分析法 | 第16页 |
1.5.3 对比分析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情况调查 | 第17-28页 |
2.1 学生情况调查 | 第18-19页 |
2.2 教学目标 | 第19-21页 |
2.3 教学课程设置 | 第21-25页 |
2.4 课堂教学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情况调查 | 第28-36页 |
3.1 学生情况调查 | 第29-30页 |
3.2 教学目标 | 第30-32页 |
3.3 教学课程设置 | 第32-35页 |
3.4 课堂教学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两所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模式对比 | 第36-47页 |
4.1 两所大学孔子学院教学模式 | 第36-39页 |
4.1.1 汉语教学模式概念 | 第36-37页 |
4.1.2 两所大学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的意义 | 第37-39页 |
4.2 两所大学孔子学院汉语“三教”对比 | 第39-47页 |
4.2.1 教师对比 | 第39-42页 |
4.2.2 教材对比 | 第42-44页 |
4.2.3 教法对比 | 第44-47页 |
第五章 两所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47-58页 |
5.1 两所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7-51页 |
5.1.1 教法问题 | 第47-49页 |
5.1.2 教材问题 | 第49-50页 |
5.1.3 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 第50-51页 |
5.2 对两所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模式的建议 | 第51-58页 |
5.2.1 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 | 第51-53页 |
5.2.2 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 | 第53-5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