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研究的缘由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36页 |
·心理资本理论的发展 | 第18-21页 |
·心理资本的内涵及要素选择 | 第21-23页 |
·心理资本的内容结构 | 第23-24页 |
·心理资本前因变量的研究 | 第24-26页 |
·心理资本结果变量的研究 | 第26-27页 |
·心理资本的作用模式 | 第27-28页 |
·西方心理资本干预 | 第28-30页 |
·职业健康的积极消极双过程研究 | 第30-33页 |
·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当前研究的局限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研究的总体设计 | 第36-4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36-37页 |
·研究内容与假设 | 第37-41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第41-44页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结构的探索研究 | 第44-73页 |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预试问卷编制 | 第44-51页 |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51-56页 |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56-60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6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特征分析 | 第73-83页 |
·研究目的 | 第73页 |
·研究假设 | 第73页 |
·研究方法 | 第73页 |
·总体情况描述 | 第73-74页 |
·在性别上的差异 | 第74页 |
·在学历上的差异 | 第74-75页 |
·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 | 第75-76页 |
·在教龄上的差异 | 第76-78页 |
·在学校类型上的差异 | 第78-79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学校支持气氛对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的影响研究 | 第83-95页 |
·研究目的 | 第83页 |
·研究的理论背景与假设 | 第83-86页 |
·研究方法 | 第86-88页 |
·学校支持气氛问卷的修订 | 第88-89页 |
·群体层面聚合指标分析 | 第89-92页 |
·学校支持气氛对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的作用分析 | 第92-93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心理资本对中小学教师绩效影响研究 | 第95-1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5页 |
·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95-96页 |
·研究假设 | 第96-97页 |
·研究方法 | 第97-99页 |
·绩效测量问卷的质量分析 | 第99-100页 |
·心理资本对中小学教师绩效结果的作用分析 | 第100-104页 |
·心理资本对中小学教师教学绩效、人际绩效的作用比较分析 | 第104-107页 |
·心理资本对绩效结果、绩效行为的作用比较分析 | 第107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107-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八章 心理资本对中小学教师工作投入、工作倦怠的影响研究 | 第110-129页 |
·研究目的 | 第110页 |
·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110-111页 |
·研究假设 | 第11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12-113页 |
·中小学教师工作投入问卷的修订 | 第113-117页 |
·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问卷的质量分析 | 第117-119页 |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 第119页 |
·心理资本对中小学教师工作投入、倦怠影响模型SEM 检验 | 第119-123页 |
·心理资本对中小学教师工作投入、工作倦怠影响的内在机制分析 | 第123-127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127-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九章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的跨层级中介效应及其调节机制 | 第129-166页 |
·研究目的与假设模型 | 第129-130页 |
·研究方法 | 第130-131页 |
·工作满意问卷质量分析 | 第131页 |
·学校支持气氛对中小学教师工作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 第131-137页 |
·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在学校支持气氛与效果变量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137-150页 |
·学校支持气氛对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效果变量之间的调节效应分析 | 第150-157页 |
·跨层级调节式中介效应分析 | 第157-162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162-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165-166页 |
第十章 总论、启示与展望 | 第166-175页 |
·本研究的实证结果整合模型 | 第166-167页 |
·本研究的结论 | 第167-168页 |
·对管理的启示 | 第168-170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0-173页 |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 | 第173-174页 |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174-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4页 |
附录 | 第184-18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8-189页 |
致谢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