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心理学论文

寄宿初中生的人际信任、情绪智力及其关系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言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9-15页
    1.1 人际信任概念的界定第9-11页
        1.1.1 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第9-10页
        1.1.2 人际信任研究工具第10-11页
        1.1.3 小结第11页
    1.2 情绪智力第11-13页
        1.2.1 情绪智力的概念与相关研究第11-12页
        1.2.2 情绪智力的测量工具第12-13页
        1.2.3 小结第13页
    1.3 人际信任与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第13-14页
        1.3.1 小结第14页
    1.4 寄宿制的相关研究第14-15页
        1.4.1 小结第14-15页
2. 研究设计第15-18页
    2.1 问题提出第15页
    2.2 研究目的第15页
    2.3 研究对象第15-16页
    2.4 研究工具第16-17页
        2.4.1 儿童马氏量表(版本3)(KIDDIE MACH)第16-17页
        2.4.2 情绪智力量表(EIS)中文版第17页
    2.5 研究程序第17-1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8-26页
    3.1 寄宿初中生的人际信任的情况第18-20页
        3.1.1 寄宿初中生人际信任的总体情况第18页
        3.1.2 寄宿初中生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第18-19页
        3.1.3 寄宿初中生人际信任的年级差异第19-20页
        3.1.4 寄宿初中生与走读生的人际信任差异分析第20页
    3.2 寄宿初中生情绪智力状况第20-22页
        3.2.1 寄宿初中生情绪智力总体情况第20-21页
        3.2.2 寄宿初中生情绪智力的性别差异第21页
        3.2.3 寄宿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年级差异第21-22页
        3.2.4 寄宿初中生与走读生的情绪智力差异分析第22页
    3.3 寄宿初中生人际信任与情绪智力的关系第22-26页
        3.3.1 人际信任与情绪智力的相关分析第22-23页
        3.3.2 情绪智力对人际信任的回归分析第23-26页
4. 讨论第26-30页
    4.1 情绪智力差异讨论第26-27页
        4.1.1 不同性别的差异第26页
        4.1.2 不同年级的差异第26-27页
        4.1.3 不同住宿方式的差异第27页
    4.2 人际信任差异讨论第27-28页
        4.2.1 不同性别的差异第27页
        4.2.2 不同年级的差异第27-28页
        4.2.3 不同住宿方式的差异第28页
    4.3 初中生情绪智力和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第28-30页
5. 结论第30-31页
6 个案研究第31-42页
    6.1 研究目的第31页
    6.2 研究方法与程序第31页
        6.2.1 研究方法第31页
        6.2.2 研究程序第31页
    6.3 个案研究一第31-35页
        6.3.1 个案时长第31-32页
        6.3.2 个案过程与分析第32页
        6.3.3 原因分析第32-33页
        6.3.4 咨询目标第33页
        6.3.5 咨询过程第33-35页
        6.3.6 个案建议第35页
    6.4 干预效果评估第35-37页
        6.4.1 量表结果第35-36页
        6.4.2 家长反映第36页
        6.4.3 同学反映第36页
        6.4.4 教师反应第36页
        6.4.5 个案自评第36-37页
        6.4.6 咨询员评价第37页
    6.5 个案研究二第37-40页
        6.5.1 个案时长第37页
        6.5.2 个案过程与分析第37页
        6.5.3 原因分析第37页
        6.5.4 咨询目标第37-38页
        6.5.5 咨询过程第38-39页
        6.5.6 建议第39-40页
    6.6 干预效果评估第40-42页
        6.6.1 量表结果第40页
        6.6.2 家长反映第40页
        6.6.3 同学反映第40页
        6.6.4 教师反应第40-41页
        6.6.5 个案自评第41页
        6.6.6 咨询员评价第41-42页
7.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附录第46-49页
致谢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腐菌胞外液增效木质纤维素酶解产糖体系的筛选与构建
下一篇:初中生物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