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2-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资料 | 第12-13页 |
1.1.1 社会发展的需求 | 第12页 |
1.1.2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12-13页 |
1.1.3 生物教师职业成长的需要 | 第13页 |
1.1.4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13页 |
1.2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第13-14页 |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4页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1.4.1 杜威“做中学”理论 | 第14-15页 |
1.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页 |
1.4.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1.4.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页 |
1.4.5 信息加工理论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介绍 | 第18-24页 |
2.1 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 第18页 |
2.1.1 涉及范围广 | 第18页 |
2.1.2 结果多样性 | 第18页 |
2.1.3 观念转变 | 第18页 |
2.1.4 不确定性 | 第18页 |
2.2 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 第18-19页 |
2.2.1 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 | 第18页 |
2.2.2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 第18-19页 |
2.2.3 促进学科间的交流 | 第19页 |
2.2.4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 第19页 |
2.2.5 提高学习效率 | 第19页 |
2.3 初中生物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基本途径 | 第19-20页 |
2.3.1 从教学问题中选题 | 第19页 |
2.3.2 从生活中选题 | 第19-20页 |
2.3.3 从学生讨论中选题 | 第20页 |
2.4 初中生物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原则 | 第20-21页 |
2.4.1 科学性 | 第20页 |
2.4.2 可行性 | 第20页 |
2.4.3 实用性 | 第20页 |
2.4.4 目的性 | 第20页 |
2.4.5 拓展性 | 第20-21页 |
2.5 设置的课题内容 | 第21-24页 |
第三章 研究实践与教学案例分析 | 第24-31页 |
3.1 “我国的珍稀动物”教学案例分析 | 第24-25页 |
3.2 “预防癌症的措施”教学案例分析 | 第25-27页 |
3.3 “低碳生活与我同行”教学案例分析 | 第27-29页 |
3.4 “酸雨对生物影响的研究”教学案例分析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4.1 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31-33页 |
4.1.1 开题评价成绩的变化 | 第31-32页 |
4.1.2 实施过程评价成绩变化 | 第32页 |
4.1.3 结题评价成绩变化 | 第32-33页 |
4.1.4 综合能力评价成绩变化 | 第33页 |
4.2 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分析 | 第33-35页 |
4.2.1 实验班前后测平均分 | 第33-34页 |
4.2.2 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分布 | 第34-35页 |
4.3 态度分析 | 第35-37页 |
4.3.1 问卷调查学生态度分析 | 第35-36页 |
4.3.2 访谈学生态度分析 | 第36-37页 |
4.3.3 家长态度分析 | 第37页 |
4.4 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37-3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第39-41页 |
5.1 研究的结论 | 第39页 |
5.2 反思 | 第39-40页 |
5.3 未来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一 | 第43-44页 |
附录二 | 第44-46页 |
附录三 | 第46-47页 |
附录四 | 第47-48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