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9-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2.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13-15页 |
·副溶血性弧菌 | 第13-14页 |
·单增李斯特菌 | 第14-15页 |
·沙门氏菌 | 第15页 |
3 食源性致病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实时荧光PCR方法 | 第15-16页 |
·DNA探针技术 | 第16页 |
4 食源性致病菌预测微生物学模型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预测微生物学的定义 | 第16页 |
·预测微生物学模型的类型 | 第16-17页 |
·预测微生物学模型的发展与展望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生鲜南美白对虾中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及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构建 | 第19-32页 |
1. 引言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试验菌株和培养条件 | 第20-21页 |
·南美白对虾样品的准备 | 第21-22页 |
·DNA的提取 | 第22页 |
·多重实时荧光PCR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 第22-23页 |
·多重实时荧光PCR体系的建立 | 第23页 |
·多重实时荧光PCR标准曲线及扩增效率的构建 | 第23-24页 |
·多重实时荧光PCR最低检测限(LOD)的评估 | 第24页 |
·多重实时荧光PCR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24-25页 |
3. 结果 | 第25-28页 |
·多重实时荧光PCR的特异性 | 第25页 |
·多重实时荧光PCR的标准曲线及扩增效率 | 第25-27页 |
·多重实时荧光PCR的最低检测限(LOD) | 第27-28页 |
·比较传统方法与多重实时荧光PCR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的差异 | 第28页 |
4. 讨论 | 第28-29页 |
5. 结论 | 第29-31页 |
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生鲜南美白对虾中副溶血性弧菌及单增李斯特菌活菌定量方法的构建 | 第32-51页 |
1. 引言 | 第32-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9页 |
·试验菌株和培养条件 | 第33-35页 |
·副溶血性弧菌及单增李斯特菌死菌的制备 | 第35页 |
·叠氮溴化丙锭处理条件的优化 | 第35页 |
·DNA的提取 | 第35页 |
·多重实时荧光PCR体系的建立 | 第35-36页 |
·南美白对虾样品的准备 | 第36-37页 |
·PMA多重实时荧光PCR标准曲线及扩增效率的构建 | 第37页 |
·PMA多重实时荧光PCR区分死活菌效率的评估 | 第37页 |
·PMA多重实时荧光PCR的相对敏感性、相对特异性、相对精密度的评价 | 第37-38页 |
·PMA多重实时荧光PCR应用于描述 4°C条件下两株菌的行为变化 | 第38-39页 |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3. 结果 | 第39-47页 |
·叠氮溴化丙锭最佳处理条件的确定 | 第39-40页 |
·PMA多重实时荧光PCR的特异性 | 第40页 |
·PMA多重实时荧光PCR的定量限及扩增效率 | 第40-41页 |
·PMA多重实时荧光PCR区分死活菌的效率 | 第41-44页 |
·PMA多重实时荧光PCR的相对敏感性、相对特异性、相对精密度 | 第44页 |
·PMA多重实时荧光PCR应用于描述 4°C条件下两株菌的行为变化 | 第44-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采收后生鲜南美白对虾中自然存在的副溶血性弧菌分子预测微生物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51-64页 |
1. 引言 | 第51-5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生鲜南美白对虾的采收和贮藏 | 第52页 |
·生鲜南美白对虾的处理 | 第52页 |
·副溶血性弧菌的活菌定量 | 第52-54页 |
·PMA前处理流程 | 第52-53页 |
·DNA的提取 | 第53页 |
·PMA实时荧光PCR活菌定量方法 | 第53页 |
·标准曲线的构建 | 第53-54页 |
·一级模型与二级模型的构建 | 第54页 |
·一级模型的构建 | 第54页 |
·二级模型的构建 | 第54页 |
·模型的验证和模型的比较 | 第54-5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PMA实时荧光PCR活菌定量的标准曲线 | 第55-56页 |
·南美白对虾中副溶血性弧菌一级模型的构建 | 第56-57页 |
·南美白对虾中副溶血性弧菌二级模型的构建 | 第57-58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58-59页 |
·副溶血性弧菌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59-62页 |
·与即食南美白对虾中副溶血性弧菌预测模型的对比 | 第59-60页 |
·与不同采收季节的生虾中副溶血性弧菌预测模型的对比 | 第60-62页 |
4. 结论 | 第62-63页 |
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