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季豆品质性状近红外模型建立及区域分析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8-37页 |
·冷季豆种质资源概述 | 第18-24页 |
·简述 | 第18页 |
·豌豆和蚕豆的种质资源来源 | 第18-19页 |
·豌豆和蚕豆的种质资源分类和分布 | 第19-20页 |
·豌豆和蚕豆的资源贸易 | 第20页 |
·冷季豆营养品质特性 | 第20-22页 |
·冷季豆加工发展概述 | 第22-23页 |
·冷季豆功能物质提取 | 第23-24页 |
·冷季豆品质特性与表观性状和生态区域分布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作物种质品质性状和籽粒形态的关系 | 第24-25页 |
·作物种质品质特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作物种质与产地区域的分类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聚类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近红外光谱技术概述 | 第28-35页 |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和特点 | 第28-29页 |
·近红外在农产品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 第29-31页 |
·近红外模型的误差来源和减少误差的方法 | 第31-32页 |
·近红外模型的回归方法原理 | 第32-34页 |
·常用近红外模型的优化方法 | 第34-35页 |
·本课题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35-36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冷季豆品质性状和表观性状研究 | 第37-61页 |
·引言 | 第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实验材料和样品处理 | 第37页 |
·冷季豆主要品质性状的测定方法及使用仪器 | 第37-41页 |
·冷季豆表观性状的划分依据及方法 | 第41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57页 |
·豌豆品质性状的化学计量学分析 | 第41-44页 |
·豌豆品质性状与表观性状的关系 | 第44-50页 |
·蚕豆品质性状的化学计量学分析 | 第50-52页 |
·蚕豆的品质性状与表观性状的关系 | 第52-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冷季豆近红外模型的建立、优化和稳健 | 第61-84页 |
·引言 | 第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实验材料 | 第61-62页 |
·主要仪器 | 第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81页 |
·采集条件的参数分析 | 第63-67页 |
·豌豆品质性状模型的建立和优化 | 第67-74页 |
·蚕豆品质性状模型的建立和优化 | 第74-77页 |
·样品温度对近红外模型稳定性的影响 | 第77-79页 |
·样品水分对近红外模型稳定性的影响 | 第79-81页 |
·讨论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章 冷季豆品质性状与产地和播种期关系研究 | 第84-94页 |
·引言 | 第8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材料及产地来源 | 第84页 |
·用于地理坐标、播种期的信息来源 | 第84页 |
·聚类分析及数据处理 | 第84-8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5-92页 |
·豌豆品质性状与产地的聚类分析 | 第85-87页 |
·蚕豆品质性状与产地的聚类分析 | 第87-89页 |
·豌豆品质性状随地理坐标的变化 | 第89-90页 |
·播种期对豌豆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90-91页 |
·蚕豆品质性状随地理坐标的变化 | 第91页 |
·播种期对蚕豆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91-92页 |
·讨论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94-97页 |
·主要结论 | 第94-96页 |
·创新点 | 第96页 |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作者简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