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图目录 | 第15-17页 |
表目录 | 第17-1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1-37页 |
·真菌毒素 | 第21-26页 |
·黄曲霉毒素的种类、理化性质和发生 | 第21-22页 |
·赭曲霉毒素的种类、理化性质和发生 | 第22-24页 |
·玉米赤霉烯酮的种类、理化性质和发生 | 第24页 |
·真菌毒素的危害与限量标准 | 第24-26页 |
·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 第26-30页 |
·生物鉴定法 | 第26页 |
·化学分析方法 | 第26页 |
·仪器分析法 | 第26-27页 |
·免疫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真菌毒素混合污染 | 第30-36页 |
·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状况 | 第30-32页 |
·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的危害 | 第32-33页 |
·真菌毒素混合污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第33-3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6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第二章 赭曲霉毒素 A 杂交瘤细胞株选育及单克隆抗体研制与表征 | 第37-59页 |
·前言 | 第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8页 |
·实验材料 | 第37-40页 |
·仪器设备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动物免疫效果检测 | 第48页 |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及亚型鉴定 | 第48-49页 |
·腹水及纯化抗体比较 | 第49页 |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49-51页 |
·间接竞争 ELISA 条件优化 | 第51-55页 |
·1H2 抗体灵敏度 | 第55页 |
·OTA 免疫亲和柱的性能评价 | 第55-56页 |
·基于免疫亲和柱的 ELISA 方法在样品 OTA 检测中的应用 | 第56页 |
·ELISA 与 HPLC 方法比较评价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第三章 玉米赤霉烯酮杂交瘤细胞株选育及单克隆抗体研制与表征 | 第59-70页 |
·前言 | 第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仪器设备 | 第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8页 |
·动物免疫效果检测 | 第62-63页 |
·杂交瘤细胞筛选 | 第63页 |
·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 | 第63-65页 |
·间接竞争 ELISA 条件优化 | 第65-67页 |
·2D3 抗体灵敏度 | 第67页 |
·ZEA 免疫亲和柱的性能评价 | 第67-68页 |
·基于免疫亲和柱的 ELISA 方法在玉米样品 ZEA 检测中的应用 | 第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讨论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多种真菌毒素免疫层析技术及试纸条的研制与应用 | 第70-90页 |
·前言 | 第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6页 |
·实验材料 | 第70-71页 |
·实验仪器 | 第71-72页 |
·实验方法 | 第72-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89页 |
·纳米金溶液的制备与鉴定 | 第76-77页 |
·标记 pH 条件优化 | 第77-79页 |
·抗体最小稳定标记浓度测定 | 第79页 |
·三种抗体最佳标记浓度优化 | 第79-80页 |
·抗体标记纳米金探针的制备 | 第80页 |
·多组分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构建 | 第80-81页 |
·免疫层析反应条件优化 | 第81-85页 |
·免疫层析试纸条性能评价 | 第85-88页 |
·试纸条方法与定量 ELISA 方法检测结果的比较评价 | 第88-89页 |
·小结 | 第89页 |
·讨论 | 第89-90页 |
·纳米金的制备 | 第89页 |
·抗体的特异性选择 | 第89-90页 |
第五章 多种真菌毒素微阵列免疫芯片技术及其在混合污染同步检测中的应用 | 第90-104页 |
·前言 | 第9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0-94页 |
·实验材料 | 第90-91页 |
·仪器设备 | 第91页 |
·实验方法 | 第91-9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1页 |
·抗体对不同真菌毒素抗原的特异性 | 第94-95页 |
·抗体对各种真菌毒素的特异性 | 第95页 |
·抗原浓度优化 | 第95-96页 |
·抗体浓度优化 | 第96-98页 |
·AFB1、OTA 和 ZEA 的同步检测 | 第98-100页 |
·微阵列免疫芯片在花生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 第100页 |
·该方法与报道的同步检测技术比较评价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讨论 | 第102-104页 |
·芯片载体的选择 | 第102页 |
·蛋白质的固定 | 第102-103页 |
·蛋白芯片的封闭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多种真菌毒素混合污染免疫亲和-HPLC-MS/MS 检测技术研究建立与应用 | 第104-113页 |
·前言 | 第10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8页 |
·实验材料 | 第104-105页 |
·实验方法 | 第105-10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2页 |
·免疫亲和柱研制与表征 | 第108页 |
·样品提取溶剂优化 | 第108-109页 |
·样品提取方式优化 | 第109页 |
·HPLC-MS/MS 检测四种真菌毒素的标准曲线 | 第109-111页 |
·回收率的测定 | 第111页 |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111-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作者简历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