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0、引言 | 第9-15页 |
·宁县方言概况 | 第9-11页 |
·地理概况 | 第9页 |
·宁县方言归属、语音系统及常用时体助词 | 第9-11页 |
·宁县及毗邻县区方言研究概况 | 第11页 |
·体貌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普通话体貌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方言体貌研究概况 | 第12页 |
·"开"的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普通话中"开"的研究 | 第12-13页 |
·方言中表达时体意义的"开"的研究 | 第13-14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语料来源 | 第14-15页 |
一、宁县方言中"开"的三种用法 | 第15-17页 |
·作为一般动词的"开" | 第15页 |
·作为趋向动词的"开" | 第15-16页 |
·作为起始体标记的"开" | 第16-17页 |
二、体标记"开"的特点及其语法定位 | 第17-21页 |
·体标记"开"的特点 | 第17-19页 |
·粘附性 | 第17-18页 |
·单一时制性 | 第18-19页 |
·表述范畴单一性 | 第19页 |
·体标记"开"的语法定位 | 第19-21页 |
三、体标记"开"的句法、语义分析 | 第21-28页 |
·"开"出现的三种基本格局 | 第21-22页 |
·"开"前成分 | 第22-27页 |
·动词 | 第22-24页 |
·形容词 | 第24-25页 |
·动宾短语 | 第25-27页 |
·"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开"充当句法成分 | 第27页 |
·"开"出现的句式要求 | 第27-28页 |
·"叫"字被动句 | 第27页 |
·"把"字处置句 | 第27-28页 |
四、体标记"开"的共现问题 | 第28-34页 |
·与副词的共现特点 | 第28-31页 |
·与否定副词"没/没有"的共现 | 第28-29页 |
·与时间副词的共现 | 第29-30页 |
·与语气副词的共现 | 第30页 |
·与程度副词的共现 | 第30-31页 |
·与助词的共现特点 | 第31-34页 |
·与时体助词"了"、"唡"的共现 | 第31-33页 |
·与时体助词"着哩"、"的唡"的共现 | 第33页 |
·与语气助词"的"的共现 | 第33-34页 |
五、"动词+宾语+开"与"动词+开+宾语"两种语序的比较 | 第34-40页 |
·两种语序与时体副词搭配的差异 | 第34-35页 |
·信息焦点原则与两种否定形式的不同 | 第35页 |
·搭配过程中的语义浮现的不平衡性——以副词"可"为例 | 第35-36页 |
·两种语序语用意义的分化 | 第36-37页 |
·两种语序并存是语法层面有差别的层次叠置现象 | 第37-40页 |
六、体标记"开"与其他起始义形式的比较 | 第40-46页 |
·方言内部比较 | 第40-43页 |
·"开"与起始义助词"脱"的比较 | 第40-41页 |
·"开"与起始、持续义助词"上"的比较 | 第41-43页 |
·方普比较 | 第43-46页 |
·"开"与起始义助词"起来"的比较 | 第43-44页 |
·"开"与起始义动词"开始"的比较 | 第44-46页 |
七、体标记"开"的跨方言比较 | 第46-54页 |
·宁县方言起始体标记"开"与普通话中表起始义"开"的异同 | 第46-50页 |
·自始与他始 | 第46-47页 |
·定点与非定点 | 第47-48页 |
·"开"前成分的差异 | 第48页 |
·"开"后宾语成分的差异 | 第48-49页 |
·否定用法的有无 | 第49-50页 |
·宁县方言起始体标记"开"与其他方言区表时体意义"开"的异同 | 第50-54页 |
·"开"的方言分布 | 第50-52页 |
·有关"开"跨方言比较的小结 | 第52-54页 |
八、"开"的虚化问题 | 第54-62页 |
·以往的研究 | 第54-55页 |
·基于跨方言比较的"开"的语义虚化 | 第55-59页 |
·宁县方言中起始体标记"开"虚化程度比广州方言始续体标记"开"低 | 第55-56页 |
·宁县方言起始体标记"开"比普通话中表起始义的"开"虚化程度高 | 第56页 |
·完结义是经位移义分化出来的另一条虚化路径 | 第56-57页 |
·始续义、惯常义比起始义、完结义的虚化程度高 | 第57页 |
·"开"语义演变路径及其在相关方言中的语义地图 | 第57-59页 |
·"开"的虚化机制 | 第59-62页 |
·从起始义到始续义、惯常义——泛化 | 第59-60页 |
·从位移义到完结义——隐喻、吸收 | 第60页 |
·从位移义分化出起始义、完结义两条路径——关注视角的差异 | 第60-62页 |
九、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