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来华传教士编写的汉语教材个案研究--以马若瑟《汉语札记》为例
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及研究设计 | 第13-23页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关于《汉语札记》性质的讨论 | 第14-19页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19-23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9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汉语札记》成书概况 | 第23-47页 |
第一节 《汉语札记》作者马若瑟 | 第23-34页 |
一、马若瑟来华背景 | 第23-25页 |
二、马若瑟在华经历 | 第25-29页 |
三、马若瑟的索隐思想 | 第29-31页 |
四、马若瑟的学术成就 | 第31-34页 |
第二节 马若瑟的汉语观 | 第34-39页 |
一、对汉语起源和功能的认识 | 第34-35页 |
二、对汉语性质的认识 | 第35-37页 |
三、对汉语运用的认识 | 第37-39页 |
第三节 《汉语札记》的创作动机 | 第39-43页 |
一、作为传教士的使命 | 第40-41页 |
二、作为汉学家的使命 | 第41-42页 |
三、作为索隐学者的使命 | 第42-43页 |
第四节 《汉语札记》的出版 | 第43-47页 |
一、拉丁文版出版过程 | 第43-44页 |
二、其他版本简介 | 第44-47页 |
第三章 《汉语札记》文本分析 | 第47-73页 |
第一节 版本比较 | 第47-58页 |
一、书名 | 第48页 |
二、注音系统 | 第48-52页 |
三、汉字表 | 第52-54页 |
四、汉字和注音的排列方式 | 第54-55页 |
五、索引 | 第55-56页 |
六、页面排版 | 第56-58页 |
第二节 《汉语札记》内容编排 | 第58-73页 |
一、结构框架 | 第58-62页 |
二、内容分析 | 第62-69页 |
三、编写特点 | 第69-73页 |
第四章 基于学习心理学的分析 | 第73-81页 |
第一节 学习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74-76页 |
一、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 第74-75页 |
二、梅耶的学习认知机制 | 第75-76页 |
第二节 《汉语札记》中体现的学习机制 | 第76-81页 |
一、信息输入 | 第76页 |
二、信息加工与存储 | 第76-78页 |
三、信息输出 | 第78页 |
四、信息的循环 | 第78-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译名对照表 | 第83-85页 |
附录 | 第8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后记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