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序言 | 第11-21页 |
|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简介 | 第11-13页 |
| ·PSP 来源与染毒贝种 | 第11-12页 |
| ·PSP 的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 ·PSP 的检测方法 | 第13页 |
| ·PSP 在贝类体内的蓄积、分布、排出研究 | 第13-16页 |
| ·生理反应 | 第13-14页 |
| ·贝类对 PSP 的蓄积、排出 | 第14-15页 |
| ·PSP 在贝体内的转化 | 第15-16页 |
| ·PSP 脱除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物理法 | 第16页 |
| ·化学法 | 第16-17页 |
| ·微生物法 | 第17页 |
| ·暂养净化法 | 第17-18页 |
|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生物脱除法 | 第18-19页 |
|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 第18页 |
| ·羧甲基壳聚糖在生物脱除方面的应用 | 第18-19页 |
|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9-21页 |
| ·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 2 微小亚历山大藻的培养及生长动力学 | 第21-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 ·藻种来源 | 第21页 |
|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 ·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 ·藻中 PSP 提取 | 第22页 |
| ·小白鼠生物检测法(MBA) | 第22页 |
|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HPLC-FLD)法检测 | 第22-23页 |
| ·绘制生长曲线 | 第23页 |
| ·微小亚历山大藻增殖模型 | 第23-24页 |
| ·培养方式 | 第24-2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3页 |
| ·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及产 PSP 的影响 | 第25-29页 |
| ·培养方式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及产 PSP 的影响 | 第29-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3 PSP 在近江牡蛎体内的蓄积、分布及转化规律 | 第34-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36页 |
| ·藻种及牡蛎 | 第34-35页 |
|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 ·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 ·牡蛎中 PSP 的提取 | 第36页 |
| ·小白鼠生物检测(MBA) | 第36页 |
| ·荧光检测 | 第36页 |
| ·HPLC-FLD 检测 | 第36-37页 |
| ·清滤率实验 | 第37页 |
| ·PSP 短暂蓄积实验 | 第37页 |
| ·PSP 长期蓄积实验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 ·微小亚历山大藻对牡蛎滤食的影响 | 第37-39页 |
| ·PSP 在牡蛎体内蓄积规律 | 第39-41页 |
| ·PSP 在牡蛎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 | 第41-43页 |
| ·PSP 在牡蛎体内的转化规律 | 第43页 |
| ·讨论 | 第43-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4 毒素脱除过程中 PSP 在牡蛎体内的分布及转化规律 | 第47-61页 |
|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 ·藻种及牡蛎 | 第47页 |
|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 ·仪器设备 | 第4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 ·牡蛎中 PSP 的提取 | 第48页 |
| ·净化动力学模型 | 第48-49页 |
| ·PSP 排出实验 | 第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 ·三种净化方式对牡蛎不同组织中 PSP 排出规律 | 第49-52页 |
| ·脱毒过程中牡蛎组织中不同 PSP 的清除与相互转化 | 第52-58页 |
| ·讨论 | 第58-60页 |
| ·三种净化方式对牡蛎组织中毒素排出 | 第58-59页 |
| ·毒素排出过程中牡蛎组织中不同种类 PSP 排出与转化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5 羧甲基壳聚糖排出牡蛎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机理初探 | 第61-70页 |
| ·实验材料 | 第61-62页 |
| ·藻和牡蛎 | 第61页 |
| ·主要试剂 | 第61页 |
| ·仪器设备 | 第61-62页 |
| ·实验方法 | 第62-64页 |
| ·技术路线 | 第62页 |
| ·PSP 蓄积和脱除 | 第62-63页 |
| ·牡蛎各组织中 PSP 提取 | 第63页 |
| ·提取物的分离 | 第63页 |
| ·PSP 标准曲线绘制 | 第63页 |
| ·小鼠生物检测 | 第63-64页 |
| ·荧光检测 | 第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68页 |
| ·PSP 标准曲线 | 第64页 |
| ·处理方法对不同成分 PSP 的影响 | 第64-65页 |
| ·牡蛎组织不同成分 PSP 的分布 | 第65页 |
| ·三种毒素排出方式对牡蛎不同成分 PSP 的影响 | 第65-68页 |
| ·讨论 | 第68-69页 |
| ·小结 | 第69-7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 ·结论 | 第70页 |
| ·创新点 | 第70页 |
| ·展望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作者简介 | 第84-85页 |
| 导师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