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2 茶黄素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6-30页 |
·茶黄素的组成和结构 | 第16-19页 |
·茶黄素体外生物合成的研究 | 第19-23页 |
·茶黄素分离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茶黄素药理功能 | 第24-30页 |
3 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 第30-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关键技术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多酚氧化酶酶源的优选 | 第32-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材料、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不同来源PPO及不同品种梨PPO同工酶组成 | 第34-36页 |
·不同来源PPO及不同品种梨PPO活性比较 | 第36-37页 |
·PPO同工酶组成、活性与茶黄素合成的关系 | 第37-40页 |
·不同品种梨PPO活性、同工酶组成对茶黄素合成的影响 | 第40-42页 |
3 讨论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茶黄素酶促合成 | 第43-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材料、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43页 |
·茶黄素酶促合成最佳条件的优化 | 第43-44页 |
·最佳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4-45页 |
·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61页 |
·不同品种梨多酚氧化酶活性比较 | 第45页 |
·不同反应底物对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 第45-49页 |
·模拟氧化条件的优化试验 | 第49-55页 |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55-60页 |
·反应时间对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 第60-61页 |
3 讨论 | 第61-64页 |
第四章 高纯茶黄素的制备和茶黄素单体的分离 | 第64-92页 |
1 高纯茶黄素的制备 | 第64-6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67页 |
2 高效薄层色谱分离茶黄素及红茶酚性色素 | 第67-7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4页 |
3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茶黄素单体 | 第74-7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78页 |
4 制备型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茶黄素单体 | 第78-8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8页 |
5 讨论 | 第88-92页 |
·高纯茶黄素的制备 | 第88-89页 |
·茶黄素单体的分离 | 第89-90页 |
·红茶酚性色素的分离 | 第90-92页 |
第五章 茶黄素单体的结构鉴定 | 第92-10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2-93页 |
·主要仪器 | 第92页 |
·主要试剂 | 第92页 |
·方法 | 第92-9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3-106页 |
·单体化合物类别及功能基鉴别 | 第93-94页 |
·化合物A的鉴定 | 第94-97页 |
·化合物B的鉴定 | 第97-100页 |
·化合物C的鉴定 | 第100-103页 |
·化合物D的鉴定 | 第103-106页 |
3 讨论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茶黄素降血脂、抗炎和抗肿瘤活性的高通量筛选 | 第107-12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14页 |
·材料、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108-109页 |
·方法 | 第109-11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18页 |
·加药量的确定 | 第114页 |
·茶黄素对PPARs、LXR核受体模型效果 | 第114-115页 |
·茶黄素对FXR核受体模型效果 | 第115-116页 |
·茶黄素对TNFα和IL-1分泌抑制模型效果 | 第116页 |
·茶黄素对肿瘤模型(SGC-7901、A549、K562、HepG2)效果 | 第116-118页 |
3 讨论 | 第118-121页 |
·茶黄素降血脂活性 | 第119页 |
·茶黄素抗肿瘤活性 | 第119-121页 |
全文结论 | 第121-124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5页 |
附图 | 第135-147页 |
缩写词表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作者简介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