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大学生的存在与生存本质 | 第14-25页 |
(一) 人:作为“此在”的存在 | 第14-20页 |
(二) 大学生:“操心”的“此在” | 第20-22页 |
(三) 大学生:“筹划”的“此在” | 第22-25页 |
二、大学生“操心”的特征 | 第25-32页 |
(一) 目的性 | 第25-26页 |
(二) 过程性 | 第26-27页 |
(三) 创造超越性 | 第27-28页 |
(四) 独特性 | 第28-30页 |
(五) 整体性 | 第30-32页 |
三、当代大学生的“操心”状况与水平 | 第32-41页 |
(一) 大学生对专业的领会 | 第32-34页 |
(二) 大学生对目标的“焦虑” | 第34-35页 |
(三) 大学生对学业的“操心” | 第35-37页 |
(四) 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筹划” | 第37-38页 |
(五) 大学生对课外时间的安排 | 第38-39页 |
(六) 大学生的自我认识 | 第39-41页 |
四、高校课程:让大学生学会“操心” | 第41-48页 |
(一) 强调课程的经验价值,唤醒大学生在理解自我的基础上“操心”的潜能 | 第41-43页 |
(二) 推行淡化专业的弹性课程机制,还给大学生自我“操心”的权利 | 第43-44页 |
(三) 整合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给大学生自我“操心”提供宽广的基础 | 第44-46页 |
(四) 实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操心” | 第46-48页 |
结论与不足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附录:大学本科生“如何度过我的大学时代”现状调查问卷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