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8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思路和拟采用的方法 | 第13-14页 |
1.3 理论背景与语料来源 | 第14-28页 |
1.3.1 理论背景 | 第14-27页 |
1.3.2 本文的语料来源 | 第27-28页 |
1.4 已有的研究成果 | 第28-46页 |
1.4.1 汉语量词的宏观研究 | 第28-41页 |
1.4.2 形状量词研究成果 | 第41-46页 |
1.5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 第46-48页 |
第二章 汉语量词与韩语单位名词的概念及分类 | 第48-78页 |
2.1 引言 | 第48页 |
2.2 汉语量词与韩语单位名词的概念 | 第48-59页 |
2.2.1 汉语量词的概念 | 第50-54页 |
2.2.2 韩语单位名词的概念 | 第54-59页 |
2.3 汉语量词与韩语单位名词的分类 | 第59-76页 |
2.3.1 汉语量词的分类 | 第59-68页 |
2.3.2 韩语单位名词的分类 | 第68-76页 |
2.4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三章 汉语点状量词与名词选择关系研究 | 第78-105页 |
3.1 引言 | 第78页 |
3.2 “颗”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78-87页 |
3.2.1 “颗”与具体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79-82页 |
3.2.2 “颗”与抽象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82-83页 |
3.2.3 “颗”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特点 | 第83-87页 |
3.3 “粒”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87-92页 |
3.3.1 “粒”与具体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87-90页 |
3.3.2 “粒”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特点 | 第90-92页 |
3.4 “滴”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92-94页 |
3.4.1 “滴”与具体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93页 |
3.4.2 “滴”与抽象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93页 |
3.4.3 “滴”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特点 | 第93-94页 |
3.5 点状量词的用法对比 | 第94-103页 |
3.5.1 可互换使用的情况及凸显差异 | 第96-101页 |
3.5.2 不可互换使用的情况及内在原因 | 第101-103页 |
3.6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四章 汉语线状量词与名词选择关系研究 | 第105-146页 |
4.1 引言 | 第105页 |
4.2 “条”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105-114页 |
4.2.1 “条”与具体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06-108页 |
4.2.2 “条”与抽象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08-109页 |
4.2.3 “条”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特点 | 第109-114页 |
4.3 “根”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114-117页 |
4.3.1 “根”与具体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14-115页 |
4.3.2 “根”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特点 | 第115-117页 |
4.4 “道”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117-123页 |
4.4.1 “道”与具体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18-119页 |
4.4.2 “道”与抽象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19页 |
4.4.3 “道”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特点 | 第119-123页 |
4.5 “丝”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123-128页 |
4.5.1 “丝”与具体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23-124页 |
4.5.2 “丝”与抽象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24-126页 |
4.5.3 “丝”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特点 | 第126-128页 |
4.6 “股”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128-135页 |
4.6.1 “股”与具体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29-130页 |
4.6.2 “股”与抽象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30-131页 |
4.6.3 “股”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特点 | 第131-135页 |
4.7 线状量词的用法对比 | 第135-144页 |
4.7.1 可互换使用的情况及凸显差异 | 第135-141页 |
4.7.2 不可互换使用的情况及内在原因 | 第141-144页 |
4.8 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五章 汉语面状量词与名词选择关系研究 | 第146-181页 |
5.1 引言 | 第146-147页 |
5.2 “张”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147-154页 |
5.2.1 “张”与具体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48-150页 |
5.2.2 “张”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特点 | 第150-154页 |
5.3 “面”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154-158页 |
5.3.1 “面”与具体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54-156页 |
5.3.2 “面”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特点 | 第156-158页 |
5.4 “片”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158-166页 |
5.4.1 “片”与具体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58-161页 |
5.4.2 “片”与抽象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61页 |
5.4.3 “片”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特点 | 第161-166页 |
5.5 “块”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166-170页 |
5.5.1 “块”与具体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66-168页 |
5.5.2 “块”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特点 | 第168-170页 |
5.6 面状量词的用法对比 | 第170-179页 |
5.6.1 可互换使用的情况及凸显差异 | 第171-177页 |
5.6.2 不可互换使用的情况及内在原因 | 第177-179页 |
5.7 小结 | 第179-181页 |
第六章 汉语体状量词与名词选择关系研究 | 第181-209页 |
6.1 引言 | 第181页 |
6.2 “块”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181-187页 |
6.2.1 “块”与具体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82-184页 |
6.2.2 “块”与抽象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84-185页 |
6.2.3 “块”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特点 | 第185-187页 |
6.3 “团”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187-194页 |
6.3.1 “团”与具体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87-190页 |
6.3.2 “团”与抽象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90-191页 |
6.3.3 “团”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特点 | 第191-194页 |
6.4 “堆”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194-202页 |
6.4.1 “堆”与具体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95-197页 |
6.4.2 “堆”与抽象事物类名词搭配 | 第197-198页 |
6.4.3 “堆”与名词性成分的搭配特点 | 第198-202页 |
6.5 体状量词的用法对比 | 第202-207页 |
6.5.1 可互换使用的情况及凸显差异 | 第202-205页 |
6.5.2 不可互换使用的情况及内在原因 | 第205-207页 |
6.6 小结 | 第207-209页 |
第七章 汉语量词与韩语相应单位名词的使用差异 | 第209-231页 |
7.1 引言 | 第209-210页 |
7.2 汉语点状量词与韩语点状单位名词使用差异 | 第210-214页 |
7.2.1 “颗”和“?(al)”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210-212页 |
7.2.2 “粒”和“?(tol)”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212-213页 |
7.2.3 “滴”和“??(bangwool)”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213-214页 |
7.3 汉语线状量词与韩语线状单位名词使用差异 | 第214-219页 |
7.3.1 “条、丝”和“??(gadak)”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214-216页 |
7.3.2 “根”和“??(gaebi)”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216-217页 |
7.3.3 “道、股”和“??(joolgi)”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217-219页 |
7.4 汉语面状量词与韩语面状单位名词使用差异 | 第219-222页 |
7.4.1 “张”和“?(jang)”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220-222页 |
7.4.2 “面”和“?(myeon)”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222页 |
7.5 汉语体状量词与韩语体状单位名词使用差异 | 第222-228页 |
7.5.1 “片、块”和“??(jogak)”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223-225页 |
7.5.2 “团”和“??(deongyi)”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225-226页 |
7.5.3 “堆”和“???(moodeogi)”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226-228页 |
7.6 小结 | 第228-231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231-237页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231-235页 |
8.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35-236页 |
8.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36-237页 |
参考文献 | 第237-248页 |
致谢 | 第248-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