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县(张家川镇)方言音系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张家川县的地理、历史沿革及人文概况 | 第11-12页 |
1.1.1 张家川县的地理位置 | 第11页 |
1.1.2 张家川县的历史沿革 | 第11页 |
1.1.3 张家川县的人文概况 | 第11-12页 |
1.2 张家川县方言概况 | 第12-14页 |
1.2.1 张家川县方言归属和内部差异 | 第12-13页 |
1.2.2 张家川县方言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张家川县方言研究的对象、方法、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4 发音合作人 | 第16-17页 |
2 张家川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第17-23页 |
2.1 张家川县方言的声母 | 第17-18页 |
2.2 张家川县方言的韵母 | 第18-19页 |
2.3 张家川县方言的声调 | 第19页 |
2.4 张家川方言单字调的实验分析 | 第19-23页 |
2.4.1 语料的选择 | 第19-20页 |
2.4.2 声学参数的提取和计算 | 第20-22页 |
2.4.3 张家川方言单字调等长时间图 | 第22-23页 |
3 张家川县方言同音字汇 | 第23-46页 |
3.1 声韵调配合关系 | 第23-28页 |
3.1.1 声韵配合关系 | 第23-24页 |
3.1.2 声韵调配合表(单字音表) | 第24-28页 |
3.2 同音字汇 | 第28-46页 |
4 张家川县方言的共时音变 | 第46-62页 |
4.1 两字组连读变调 | 第46-49页 |
4.1.1 两字组连读变调 | 第46-48页 |
4.1.2 两字组连读变调的特殊情况 | 第48-49页 |
4.2 轻声的变调 | 第49-50页 |
4.2.1 轻声的声调条件 | 第49页 |
4.2.2 轻声词举例 | 第49-50页 |
4.3 张家川方言叠字组的音变 | 第50-55页 |
4.3.1 名词叠字组 | 第50-52页 |
4.3.2 形容词叠字组 | 第52-55页 |
4.4 儿化韵的变调 | 第55-57页 |
4.4.1 儿化韵的归并 | 第56页 |
4.4.2 儿化韵的变调 | 第56-57页 |
4.5 合音 | 第57-58页 |
4.6 文白异读 | 第58-62页 |
5 张家川县方言语音与北京音的比较 | 第62-71页 |
5.1 张家川方言声母和北京音声母的比较 | 第62-65页 |
5.2 张家川方言韵母和北京音韵母的比较 | 第65-69页 |
5.3 张家川方言声调和北京音声调的比较 | 第69-71页 |
5.3.1 张家川方言与北京音单字调对照表 | 第69-70页 |
5.3.2 声调对应规律 | 第70-71页 |
6 张家川县方言语音与中古音的比较 | 第71-90页 |
6.1 张家川方言声母和中古音声母的比较 | 第71页 |
6.2 张家川方言韵母和中古音韵母的比较 | 第71-72页 |
6.3 张家川方言声调和中古音声调的比较 | 第72-80页 |
6.4 例外字表 | 第80-84页 |
6.4.1 声母例外字表 | 第80-82页 |
6.4.2 韵母例外字表 | 第82-83页 |
6.4.3 声调例外字表 | 第83-84页 |
6.5 从与中古音的比较看张家川方言的语音特点 | 第84-90页 |
6.5.1 声母特点 | 第84-87页 |
6.5.2 韵母特点 | 第87页 |
6.5.3 声调特点 | 第87-90页 |
7 结语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