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绪论 | 第11-18页 |
| (一)选题缘由与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 1.苏童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2.艾丽丝·门罗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3.苏童、门罗“比较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 4.苏童、门罗女性“逃离”文本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 一、“逃离”母题概述 | 第18-22页 |
| (一)“逃离”主题还是母题? | 第18-20页 |
| (二)“逃离”母题渊源、流变 | 第20-22页 |
| 二、苏童、门罗女性“逃离”文本解读 | 第22-40页 |
| (一)苏童女性塑造与逃离、逃亡等概念 | 第22-23页 |
| (二)女性“逃离”原因、方式和结果 | 第23-29页 |
| 1.“逃离”原因——性格与畸形环境、误会及自我认识不清 | 第23-26页 |
| 2.“逃离”方式——向外、向内(显性、隐性) | 第26-27页 |
| 3.“逃离”结果——死亡、回归与堕落 | 第27-29页 |
| (三)女性“逃离”梦意象分析 | 第29-34页 |
| (四)“逃离”形象女性主义阐释与作家女性观 | 第34-40页 |
| 三、苏童、门罗女性“逃离”内涵探析 | 第40-51页 |
| (一)“逃离”母题文学史书写传统与对比 | 第40-45页 |
| 1.“逃离”母题与中国和加拿大现当代文学 | 第40-44页 |
| 2.苏童、门罗“逃离”写作与传统关系 | 第44-45页 |
| (二)“逃离”写作社会历史与文化心理内涵 | 第45-51页 |
| 结语 | 第5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