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8页 |
| 二、研究的目和意义 | 第8-9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8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2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 | 第13-17页 |
| 一、时代背景 | 第13-14页 |
| 二、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 三、实践基础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 第17-24页 |
| 一、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17-20页 |
| (一)公民精神 | 第17-19页 |
| (二)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 | 第19-20页 |
| 二、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 第20-24页 |
| (一)重视学生的德性养成 | 第20-21页 |
| (二)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 | 第21-22页 |
| (三)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 | 第22-23页 |
|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 第23页 |
| (五)重视自我教育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的方法 | 第24-30页 |
| 一、环境教育方法 | 第24-26页 |
| (一)调整优化校内环境 | 第25-26页 |
| (二)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 第26页 |
| 二、情感教育方法 | 第26-27页 |
| 三、自我教育方法 | 第27-29页 |
| (一)自我教育的关键与本质 | 第28页 |
| (二)自我教育的内容 | 第28-29页 |
| 四、劳动教育方法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30-36页 |
| 一、科学设置道德教育的目标 | 第30-31页 |
| (一)目标的合理化 | 第30页 |
| (二)目标的层次化 | 第30-31页 |
| 二、道德教育内容回归生活 | 第31-32页 |
| (一)关照生活世界 | 第31-32页 |
| (二)关注学生经历 | 第32页 |
| 三、重视道德体验与实践 | 第32-33页 |
| (一)激发道德情感 | 第32-33页 |
| (二)发挥劳动作用 | 第33页 |
| 四、创设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 第33-36页 |
| (一)美化显性环境 | 第34页 |
| (二)优化隐性环境 | 第34-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