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0-23页 |
| 1.1 遗漏偏差 | 第10-11页 |
| 1.1.1 定义 | 第10-11页 |
| 1.1.2 出现原因的解释 | 第11页 |
| 1.2 儿童道德判断中遗漏偏差的现状研究 | 第11-14页 |
| 1.2.1 发展角度的遗漏偏差现象 | 第11-12页 |
| 1.2.2 儿童遗漏偏差的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 1.3 儿童的道德发展 | 第14-18页 |
| 1.3.1 传统的理性推理模型 | 第14-16页 |
| 1.3.2 社会直觉模型 | 第16-17页 |
| 1.3.3 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 | 第17-18页 |
| 1.4 人际亲疏与儿童的道德判断 | 第18-20页 |
| 1.4.1 人际亲疏 | 第18页 |
| 1.4.2 人际亲疏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 第18-19页 |
| 1.4.3 有受害对象时人际亲疏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 第19-20页 |
| 1.4.4 人际亲疏与儿童道德判断中的意图感知 | 第20页 |
| 1.5 问题提出 | 第20-23页 |
| 2. 实验一 人际亲疏对儿童遗漏偏差的影响 | 第23-29页 |
| 2.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第23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 2.2.1 被试 | 第23页 |
| 2.2.2 实验设计 | 第23页 |
| 2.2.3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 2.2.4 实验程序 | 第24页 |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 2.3.1 不同年级儿童面对朋友和陌生人的遗漏偏差 | 第25页 |
| 2.3.2 人际亲疏对儿童遗漏偏差的影响 | 第25-26页 |
| 2.4 讨论 | 第26-29页 |
| 3. 实验二 受害对象有或无的情境下,人际亲疏对儿童遗漏偏差的影响 | 第29-35页 |
| 3.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第29页 |
| 3.2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 3.2.1 被试 | 第29页 |
| 3.2.2 实验设计 | 第29-30页 |
| 3.2.3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 3.2.4 实验程序 | 第31页 |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 3.3.1 筛选被试 | 第31页 |
| 3.3.2 有无受害对象时,儿童面对朋友和陌生人的遗漏偏差 | 第31-32页 |
| 3.3.3 有无受害对象与人际亲疏对儿童遗漏偏差的影响 | 第32-33页 |
| 3.4 讨论 | 第33-35页 |
| 4. 总讨论 | 第35-41页 |
| 4.1 人际亲疏对儿童遗漏偏差的影响 | 第35-37页 |
| 4.2 受害对象有或无的情境下,人际亲疏对儿童遗漏偏差的影响 | 第37-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 附录一 故事情境 | 第48-54页 |
| 附录二 道德判断问卷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