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11-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1.3.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14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4.2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1.4.3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 2.1 家庭教养方式 | 第14-16页 |
| 2.1.1 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 | 第14页 |
| 2.1.2 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 第14-15页 |
| 2.1.3 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2.2 主观幸福感 | 第16-18页 |
| 2.2.1 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 第16-17页 |
| 2.2.2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 | 第17页 |
| 2.2.3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2.2.4 主观幸福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 第17-18页 |
| 2.3 归因风格 | 第18-23页 |
| 2.3.1 归因风格的界定 | 第18页 |
| 2.3.2 归因理论 | 第18-21页 |
| 2.3.3 归因风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 第21页 |
| 2.3.4 归因风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 第21-23页 |
| 3 问题提出 | 第23-24页 |
| 4 调查研究 | 第24-35页 |
| 4.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 4.2 调查工具 | 第24-25页 |
| 4.2.1 简式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 第24页 |
| 4.2.2 归因风格问卷 | 第24页 |
| 4.2.3 总体幸福感量表 | 第24-25页 |
| 4.3 施测过程 | 第25页 |
| 4.4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 4.5 研究结果 | 第25-35页 |
| 4.5.1 被试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 4.5.2 高职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风格、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 第27-31页 |
| 4.5.3 家庭教养方式、归因风格、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第31-32页 |
| 4.5.4 家庭教养方式、归因风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 第32页 |
| 4.5.5 归因风格在家庭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中的中介作用 | 第32-35页 |
| 5 讨论 | 第35-39页 |
| 5.1 高职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风格、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 | 第35页 |
| 5.2 高职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风格、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 | 第35-37页 |
| 5.3 高职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风格、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 第37-39页 |
| 6 研究结论 | 第39-40页 |
| 7 启示与不足 | 第40-42页 |
| 7.1 研究启示 | 第40-41页 |
| 7.1.1 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 第40页 |
| 7.1.2 培养正确的归因风格 | 第40-41页 |
| 7.2 研究不足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 附录A 归因风格问卷 | 第47-51页 |
| 附录B 简式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 第51-55页 |
| 附录C 主观幸福感问卷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