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 绪言 | 第10-35页 |
(一)《孙子兵法》研究概述 | 第10-21页 |
1.《孙子兵法》成书研究 | 第10-13页 |
2.《孙子兵法》思想及影响研究 | 第13-15页 |
3.《孙子兵法》文本解读研究 | 第15-21页 |
(二)疑难词句研究概述 | 第21-26页 |
1.疑难词句研究回顾 | 第21-24页 |
2.《孙子兵法》疑难词句界定 | 第24-26页 |
(三)选题意义及目的 | 第26-29页 |
(四)选题研究重点及研究视角 | 第29-33页 |
(五)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 第33-35页 |
二 辨析《孙子兵法》疑难词句 | 第35-234页 |
(一)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 第35-50页 |
(二)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 第50-65页 |
(三)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 | 第65-70页 |
(四)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 第70-72页 |
(五)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第72-83页 |
(六)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 第83-87页 |
(七)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 第87-91页 |
(八)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 第91-96页 |
(九)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 第96-101页 |
(十)故能择人而任势 | 第101-119页 |
(十一)则可千里而会战 | 第119-137页 |
(十二)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 第137-143页 |
(十三)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 第143-145页 |
(十四)其法十一而至 | 第145-167页 |
(十五)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君命有所不受 | 第167-189页 |
(十六)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 第189-193页 |
(十七)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 第193-196页 |
(十八)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 第196-202页 |
(十九)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 | 第202-206页 |
(二十)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 | 第206-208页 |
(二十一)死焉不得,士人尽力 | 第208-223页 |
(二十二)至死无所之 | 第223-226页 |
(二十三)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 第226-234页 |
三 余论 | 第234-257页 |
(一)辨析《孙子兵法》疑难词句的方法论启示 | 第234-243页 |
(二)从词汇(短语)角度考证《孙子兵法》的成书时代 | 第243-257页 |
1.《孙子兵法》成书时代上限 | 第244-251页 |
2.《孙子兵法》成书时代下限 | 第251-256页 |
3.结论 | 第256-257页 |
参考文献 | 第257-2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65-266页 |
致谢 | 第266-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