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1.2.1 关于非语言行为的研究 | 第8-11页 |
1.2.2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研究 | 第11-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访谈法 | 第13-14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27页 |
2.1 非语言行为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 第15-19页 |
2.1.1 身势学理论 | 第15页 |
2.1.2 “交际能力”理论 | 第15-16页 |
2.1.3 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 第16-17页 |
2.1.4 现代语言学理论 | 第17页 |
2.1.5 教育学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2.2 非语言行为的类别 | 第19-22页 |
2.2.1 副语言 | 第20页 |
2.2.2 表情语 | 第20-21页 |
2.2.3 空间距离 | 第21页 |
2.2.4 身势语 | 第21-22页 |
2.3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的区别 | 第22-23页 |
2.3.1 非系统性 | 第22页 |
2.3.2 本能性 | 第22页 |
2.3.3 真实性 | 第22-23页 |
2.3.4 立体性 | 第23页 |
2.3.5 世界性 | 第23页 |
2.4 非语言行为的功能 | 第23-25页 |
2.4.1 重复 | 第24页 |
2.4.2 否定 | 第24页 |
2.4.3 替代 | 第24页 |
2.4.4 补充 | 第24-25页 |
2.4.5 调节 | 第25页 |
2.4.6 强调 | 第25页 |
2.5 课堂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价值体现 | 第25-27页 |
2.5.1 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 第25页 |
2.5.2 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 | 第25-26页 |
2.5.3 学生习得的展示 | 第26-27页 |
第3章 调查分析 | 第27-37页 |
3.1 对教师访谈的分析 | 第27-29页 |
3.1.1 对教师关于副语言方面的访谈 | 第27页 |
3.1.2 对教师关于目光接触和面部表情方面的访谈 | 第27-28页 |
3.1.3 对教师关于空间距离方面的访谈 | 第28页 |
3.1.4 对教师关于身势语方面的访谈 | 第28-29页 |
3.1.5 教师对非语言行为的总体认识 | 第29页 |
3.2 对于学生调查的反馈 | 第29-34页 |
3.2.1 对于教师副语言方面的反馈 | 第29-30页 |
3.2.2 对于教师目光语和表情语的反馈 | 第30-31页 |
3.2.3 对于和教师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反馈 | 第31-33页 |
3.2.4 对于教师身势语方面的反馈 | 第33-34页 |
3.3 非语言行为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3.3.1 教师在课堂的非语言行为比较随意 | 第34-35页 |
3.3.2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不一致 | 第35页 |
3.3.3 教育大环境对非语言行为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35-37页 |
第4章 建议 | 第37-41页 |
4.1 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和培养 | 第37页 |
4.2 对外汉语教师要注重非语言行为运用水平的提高 | 第37-41页 |
4.2.1 教师提高对非语言交际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 第38页 |
4.2.2 高效课堂需要正确适度地运用非语言交际 | 第38页 |
4.2.3 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并把握学生所在国的文化风俗习惯 | 第38-39页 |
4.2.4 教师要合理的运用课堂上的非语言手段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7页 |
(一) 教师访谈提纲 | 第43-44页 |
(二) 学生调查问卷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等 | 第50页 |